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突出知识的联系性:一是知识的纵向联系,教材从时间的发展变化,介绍了从古到今人类居住地的演化过程及区位因素;二是知识的横向联系,介绍了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居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区位因素;最后重点介绍了城市化的产生、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产生的问题特别强调了如何去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所以在学习本单元时,应该用一种动态的观点去学习,结合书的图表等图象知识和地理数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自己从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利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的概念
2、聚落的分类:乡村和城市
3、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
4、乡村的形成过程
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二)、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和城市区位
平原地形平坦,便于城市扩大,利于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农业。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谷地或在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城市的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例如西欧城市多受西风影响,大城市扩展时多向西方发展,使其处于“上风带”,不易受工业烟尘和污染物的影响。
3、河流与城市区位
世界上的城市很多都受到河流的影响。如河流水运的起点与终点;两条河流的交汇处;过河点的位置;河口位置等。
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自然资源的丰欠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业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共求发展。产业革命以后,某些大的矿物产地逐渐成为新建工业城市的最重要因素。
5、交通与城市区位
城市只能在与周围地区或其他城市进行物质和人员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而这种交流完全以交通为条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拥有便利交通条件的城市往往发展最快,如果失去了交通条件优势,即使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会停止发展,甚至消亡。
古代中国南方城市建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建在大道汇合处;现代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沿线兴起城市。
6、政治、文化因素与城市区位
政治和文化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巴西利亚(巴西首都),在建都前荒无人烟,建都后不到20年就发展成拥有80万人口的大城市;英国的牛津、剑桥因是著名大学所在地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学城;而沙特的麦加、麦地那和我国西藏的拉萨等最早主要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此外,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和好的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深圳)等等,都反映了政治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7、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有一直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有对现代城市的分布逐渐减弱的因素,如军事、宗教;也出现了新的因素,像科技、旅游等。
(三)、城市化
1、概念(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
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多;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制约的。
地区差异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①城市规模增大、人口过度膨胀。在城市化过程中,如果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城市人口迅速猛增,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城市环境、生态系统被破坏。人类为维持城市生态系统,要靠人工措施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又通过人工措施将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输送到系统之外。城市的功能日趋复杂,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其大多数的主要措施为:①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三、例题
例l、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指居住方面的生活设施
c.聚落特征只受自然环境影响
D.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
精析:本题涉及知识有聚落的概念、成因和分类。从聚落的概念看,它不仅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场所。从聚落特征的影响因素看,不仅受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更受资源开发、交通发展等经济因素以及劳动大分工、政治、军事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最早期的聚落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力在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在减弱。从聚落的类型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答案:D
例2、下列事实能说明聚落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是 ( )
①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②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有的则呈带状
③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④在城市出现之前,人们一般已采用了灌溉技术,开始人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精析:聚落是人们生活和进行生产的场所,是人类适应和利用改造地理环境的产物,是人地关系最真实、最鲜明的反映。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如,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完整、开阔平坦,村落的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带状,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也是由于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①和④则说明了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属于社会文化范畴。
答案:B
例3、(上海)甲、乙两图分别为印度和意大利的地理简图,读图回答:
(1)两国中面积较大的是______(国名),判读依据是______。
(2)乙图中亚平宁山脉的走向为 ( )
A.东西走向 B.西北一东南走向
C.东北一西南走向 D.南北走向
根据两国的地理位置判断,E、F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3)甲图中国家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是______,其地区分布特点是______,该国依靠本国资源发展了______工业。图中①②③三个城市中,_____ (填写代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乙图中国家矿产资源贫乏,该国在④⑤⑥三个城市中的______ (填写代码)利用当地______条件建立了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精析:此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能依据经纬线的跨度判定地区范围的大小;同时考查学生对印度、意大利两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工业布局及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1)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两点:①相同纬度地区跨经度、纬度越广,所包括的地区范围越大;②经、纬度跨度相同,纬度越高,所包括的地区范围越小。由图可看出,印度跨经纬度广且纬度低,因而面积大。
(2)在经纬网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判定方向,从图中亚平宁山脉的延伸方向不难得出其正确答案为B。亚平宁半岛处地中海沿岸地区,因而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而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为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南亚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3)通过读图可看出甲图有丰富煤铁资源,并且分布于东北部地区,在此基础上该国发展了钢铁工业。④为意大利钢铁工业中心塔兰托,充分利用临海海运便利的优势,形成了典型的“临海型”布局方式。
答案:
(1)印度 印度所跨经纬度大,国土占单位经纬网格多
(2)B A
(3)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钢铁(冶金) ③④ 海洋运输
例4、读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就是就地转化,发展___企业,调整农业___结构,走乡村城市化道路。而图中ABCD四个村落,最有可能变为城市的是___。
(2)聚落E属于___(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城市聚落 B、乡村聚落 C、集聚型聚落
D、散居型聚落 E、团状聚落 F、带状聚落
(3)对图中湖区进行围垦,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这是一道难度中等的试题。第(1)小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区位因素等知识的运用和对我国乡村城市化等知识的理解;第(2)小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聚落分类的了解;第(3)小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等知识的运用,并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试题涉及面较广,综合性较强。
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走乡村城镇化道路是由国情决定的。
从ABCD四个聚落的区位,B最为有利,既是河流交汇处,又临近铁路运输线。
实践证明,围湖造田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主要一点就是导致洪涝灾害增多。
答案:
(1)乡镇 产业 B
(2)BCF
(3)导致水旱灾害增多,危及工农业生产;水灾还可能造成铁路交通中断;破坏湖区生态环境,导致渔业产量下降;影响当地的水热平衡,使温差变大等。
例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环境污染比发展中国家城市更严重
B.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农村基础设施完善
C.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D.先在英国,后在其它发达国家出现
精析: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回升。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大城市林立的高楼,灰暗的天空,拥挤的车辆,污浊的空气,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失去兴趣,而乡村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加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又有便捷的交通,安静的住宅,配套的生活设施,使乡村生活越来越吸引人。这就使一些发达国家从70年代中期开始,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势头减弱甚至停止,在一些城市区域出现中心区衰落和郊区繁荣的景象。但并不是说目前发达国家城市污染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因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速度已放慢,前期出现的城市环境污染已有不同程度的治理,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的前期,速度加快,环境污染正处在严重时期。关于发达国家城市设施老化,并非普遍现象,一般来说,城市基础设施是不断得到更新和改造的。关于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地区顺序,先是英国,再是美国、日本和西欧,后是北欧各国,但不是逆城市化的原因,如果不注意审题,有的学生可能错选D答案。
答案:C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