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主要学习中国的气候。主要内容有:中国的气温、降水、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关于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的学习,要抓住纬度位置是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这一关键所在,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就容易理解了。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是重点;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原因是难点。理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夏季风的进退与中国降水的关系。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决定了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读懂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是进行简易天气预报的基础;识别天气符号是看懂天气预报图的关键。分析卫星云图的一般方法是: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程度愈浓,表明云层愈厚,此云区往往降雨较大。
在读风向、风力、风速时,要学会判断风杆的含义。一般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风向,每一道风尾为4米/秒,即风力为二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八级。
(二)我国年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1. 我国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北部与海南岛相差50℃。原因之一是纬度因素,再加上冬季风加剧了北方严寒。
2. 我国夏季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表明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其原因主要是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纬度愈高白昼愈长,南北方太阳高度角所带来的热量差已被高低纬度之间白昼差所弥补,因此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所以夏季南北温差小。
3.重要地点:夏季最低温在青藏高原,最高温在吐鲁番
4.温度带
温度带 |
范围 |
≥10℃积温 |
作物熟制 |
主要农作物 |
寒温带 |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1600℃ |
一年一熟 |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
中温带 |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
1600℃—3400℃ |
一年一熟 |
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 |
暖温带 |
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 |
3400℃—4500℃ |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 |
亚热带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4500℃—8000℃ |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
水稻、油菜 |
热带 |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
>8000℃ |
一年三熟 |
水稻 |
高原气候区 |
青藏高原 |
>2000℃ |
一年一熟 |
青稞 |
(三)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共同影响所致。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又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地区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而愈往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愈小,降水也就愈少。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二者都与夏季风的进退规律有关。

(四)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 |
分布地区 |
干湿状况 |
植被 |
农牧业 |
湿润地区 |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森林 |
水田为主 |
半湿润地区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
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 |
森林草原 |
旱地为主 |
半干旱地区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草原 |
灌溉农业 牧业 |
干旱地区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多荒漠 |
绿洲农业
牧业 |
(五)气候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2.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
(六)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寒潮、台风都是灾害性天气,都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危害,但也有区别,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它产生的原因一是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二是降水年际变化大,三与台风活动也有关。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