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方地区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北方地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主要是受冬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且集中在7、8两月,冬季和春季降水少,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平原、丘陵地区发展了以旱地为主的种植业,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2、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的差别,农业(种植业)生产的区内差异也很显著。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东北平原为肥沃的黑土地。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有:首先黄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上水源紧张,节约农业用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次黄土地上的耕地中低产田多,土壤中有机质少,另有盐碱地、砂地等需要改造(综合治理);第三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大片已开垦为商品粮基地,目前还有沼泽地、荒原有待开发。
4、根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济”的原则,北方地区在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最大的用材林基地;在丘陵地区(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发展了温带水果,为我国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四)北方地区的水旱灾害及其治理
1、北方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
(1)气候原因:北方地区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7、8两月,且多暴雨,此时河水暴涨,河流易泛滥成灾;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苦于干旱。
(2)土壤、植被原因:华北地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地土质疏松,加之黄土高原上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河流,影响河流的排洪,易形成水灾。
2、北方地区水旱灾害的治理
(1)黄河的治理:上游修建水库(贮水,以防春旱,同时减少中下游的水量),中游治理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下游加固堤防,防止决堤成灾。
(2)海河、淮河的治理: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筑蓄洪工程(蓄水以防春旱,同时减少中下游地区的流量),下游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利用洪水排泄入海。
总之,春旱和夏涝为北方地区普遍性的灾害。要根治这些灾害,一方面必须节约用水,减轻本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综合治理大江、大河(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充分发挥它们的水利作用。
(五)北方地区森林资源(东北林区)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
1、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等山区(东北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天然森林的宝库和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但是长期以来,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日益恶化。东北林区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毁林开荒、过量采伐、重伐轻育、滥砍滥伐、居民烧柴)
2、针对上面的具体情况,要恢复和发展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1)改善管理,设立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2)积极造林,采伐和培育相结合;(3)开辟多种能源以解决居民烧柴困难问题;(4)预防森林灾害(虫灾、火灾等);(5)制定森林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森林资源等。
(六)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1、南方地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温和(0℃以上),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丰富,多在800毫米以上,相对集中在夏秋季节,为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可见南方地区无论从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看,都优于北方地区,因此南方地区在平原、盆地等地区发展了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至三熟。
2、由于地形、土壤等原因,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区内差异十分明显。总结如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棉花、油菜籽、桑蚕和多种淡水鱼等。
(2)四川盆地(又称紫色盆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特产丰富,为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3)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浙闽丘陵三部分。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分布广泛。利用和改良红壤的方法有:首先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补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程度;其次种植适宜的红壤中生长的茶树等经济林木;再次,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如在丘陵地区的河谷盆地种植水稻,把丘陵缓坡辟为茶园,在山丘顶部植树造林等既可使低产田变为高产田,又可防止水土流失。两广丘陵地区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等。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岛的南部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等。南岭、武夷山、五指山和台湾山脉等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林区,生长着常绿阔叶林。
(4)云贵高原:为南方地区的重要林区,在高原上的“坝子”地区可发展种植业。
(七)南方地区矿产资源、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1)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江西的钨矿、铜矿,湖南的铅锌矿、锑矿、广西的铝矿,贵州的汞矿和云南的锡矿等全国著名。
(2)南方地区的煤、石油资源较少。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北煤南运”,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把北方地区的煤炭运到南方地区,是缓解南方地区能源紧张问题的重要措施。如通过大秦铁路将山西的煤炭运到秦皇岛港,再由海运到南方地区等。
其次,充分发挥本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水电站。如在长江、珠江等河流的干支流上已建成了20多座大型水电站(长江上的葛洲坝、三峡,珠江的梯级开发等),对缓解本区能源紧张起了很大作用,且潜力巨大。
第三,建设核电站。一个是位于浙江的秦山核电站,一个是位于广州的大亚湾核电站,他们的建成可缓解附近工业城市对电力的需求。
(八)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与水源的关系
1、西北地区地处温带,热量条件与北方地区相关不大,但因降水量少,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为本区最重要的区域地理特征,水成为本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本区的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形成这样景观的原因是:首先,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较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因此降水量少。其次,西北地区的轮郭呈东西狭长状,为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地区,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相对较强,因此降水量也较多,植被为草原。由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就越来越弱,降水量就越来越小,植被就由草原变成了荒漠草原,最后变成了荒漠。
2、受干旱气候的影响,畜牧业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部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有广阔的草原,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高原位于本区东部(降水稍多些),且地势平坦,为我国最好的草场之一。中西部地区的草场主要为山地草场,如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都有草场分布。
3、受干旱气候的影响,本区的耕作业为灌溉农业,且灌溉农业的分布与灌溉水源有密切联系。因此西北地区在有河流水、冰雪融化和地下水的平原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如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高山山麓等地区。
(九)南方地区沿江、沿海工业的发展
南方地区工业的分布可归结为两大工业带,一为长江沿岸工业带,二为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1、长江沿岸工业带
(1)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带)、交通便利(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等)、历史基础较好(沪宁杭地区)等。
(2)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以沪宁杭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以襄樊为中心的水电、汽车制造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区;湘中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区;以电力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重庆、宜昌等);攀枝花、六盘水的钢铁、煤炭工业区等。
2、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交通便利(海陆空运输便利)、政策优惠(经济特区)等。工业部门以电器、服装、食品、玩具等最多,为以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地带,其中最著名的工业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中心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
(十)青藏地区“高”和“寒”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主要由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组成,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上。由于本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
受气温的制约,本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谷地,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称为“河谷农业”。主要农作物为耐寒、耐旱的青稞、小麦等。本区的牧业也为高寒牧业,主要牲畜为耐寒的牦牛、藏绵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