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知识讲解
1、亚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及其认识
(1)条件:
①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
②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③各国注意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重大调整。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认识:
①特点:六七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总体上亚洲经济基础仍较薄弱。
②基本经验: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告诉我们,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合国情制定、实施和调整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稳定的经济秩序,这是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③反思: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会增加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什么叫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兴起的标志是什么?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哪些重要表现?
(1)第三世界:
就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虽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但在反殖、反霸、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上有着共同的愿望。
(2)兴起:
①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显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反映了新兴民族国家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即万隆精神)。它为后来第三世界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形成,这是第三世界崛起的又一重要标志。
(3)作用:
①在国际政治事务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受一两个超级大国任意控制操纵的局面发展生了变化。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联合国从而成为第三世界反殖、反霸斗争的论坛。
②在世界经济领域: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七十七国集团”,80年代成员国有110多个,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以及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南南合作”),来实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一些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
(4)意义:
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此,在东西两在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它也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难点知识剖析
1、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影响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30个亚非国家赢得独立,但亚非人民反帝反新老殖民主义 的斗争仍很艰巨。新兴的亚非国家迫切要求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帝反殖斗争。1955年4月18~24日,万隆会议召开,包括日本在内的2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上我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成功。会议最后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同中、印、缅三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一致的。
(2)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人民自己解决问题的国际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它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登上国际舞台。其次,这次会议所体现的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种精神成了亚非人民反帝、反殖、反霸、反种族主义的斗争武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所以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
2、从共性角度看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的典型。它们的经济方式具有的共性在: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环境。日本经济发展还得力于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开支小这一有利因素,特别是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