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1、下面是某学生围绕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收集的一些看法: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敌对分子攻击政策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已经向右转,转向资本主义了”;党内有些同学也困惑不解,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甚至有人认为新政的某些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试就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实质评判上述观点,并以此论证邓小平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重要论断的正确性。

答案:

  (1)、上述关于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评判都是错误的。

  (2)、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争,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新经济政策不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放弃无产阶级专政。

  (3)、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摒弃了以往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传统原则,实行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时注意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从而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4)、总之,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适合本国国情而采取的新的经济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采用何种经济手段都不会改变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回答:

  (1)、据两则材料回答,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从何时开始的?

  (2)、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

  (1)、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后。

  (2)、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得的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制订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3、就苏联(苏俄)的经济政策回答下列问题:

  (1)、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对苏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2)、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变化及影响: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