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汉)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前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材料二: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汉武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谴大将军,骠骑(将军)……非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

——《前汉书》《卷73·韦贤传》

  材料三: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前汉书·武帝纪》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根本相同之处是什么?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汉武帝?

(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的缺憾是什么?你有何认识?据此应得出什么结论?

(4)三则材料对汉武帝的评价说明了什么哲理?应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其所生活的特定时代进行评判,看其活动或举措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汉武帝北击匈奴,虽然给中原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灾难,但却保护了北部边疆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巩固,因而其功大于过。

答案:

  (1)材料一认为汉武帝过大于功,材料二认为功大于过。同意材料二的观点。理由:匈奴兴起不断强大,从战国后始终是中原地区的一大威胁,不解除这一威胁,汉政权不能巩固,先进的生产方式必遭严重破坏;武帝时国家空前强盛,具备了攻打匈奴的条件,不是滥用民力;攻打匈奴虽耗费巨大,但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汉朝仍很强盛。

  (2)都对武帝大力肯定。汉武帝一系列开创性措施,为后世确立了统治规范。

  (3)改变了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作者观点不对。因为文景时期社会仍然贫困,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是正确的。武帝时国力富足,解除匈奴威胁成为必要和可能,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他们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其能否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衡量。

  (4)《前汉书》的夏侯胜伟与《韦贤传》、《武帝纪》中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同。说明由于立场等原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评价。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注意:第一,要坚持历史和辩证的观点。第二,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