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二)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历史发展线索

  秦汉时期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在大一统局面下,两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他们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知识要点

1、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2、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扩大、农学研究的成就),手工业的辉煌成就(纺织业、冶铸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武帝铸五铢钱、长安及“五都”的繁华)

3、两汉时期的民族问题:匈奴的兴衰(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西汉初期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昭君出塞、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及其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班超经营西域)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关系,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突出特点(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奋发向上,气势恢宏),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哲学与宗教(基本状况、董仲舒的儒学、王充及其《论衡》、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史学的巨大成就(司马迁与《史记》、《汉书》)

二、重点难点讲解

(一)学习两汉中央集权制度,加深对封建社会的本质的认识

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各种官吏。秦朝时,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百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2、实行“推恩令”和 “附益法”,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前者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后者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3、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新的选官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选拔人才有几种渠道,最主要的是察举(选举)制。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开拓型的人才,不论出身,凡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就被破格重用。因此,在他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

(二)通过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经济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到经济发展,主要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和作用

1、原因:

  (1)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农业是百姓衣食和富家、富国的源泉,也能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要重视农业。

  (2)西汉初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一度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生命,干扰了大一统的局面。

  (3)封建统治者要将人口固着于土地上以保障统治的稳定。

2、作用:

  (1)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

  (2)消极作用: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维护了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桎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四)从四个农田水利地区的地理特点入手,分析其具有不同特色的原因

1、黄河流域:地势高,雨量少,地面积水少,湖泊不多,因此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汉武帝时在郑国渠上游开凿了六条小渠,称六辅渠,用以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修建长达200里的白渠,沟通泾水和渭水等。

2、江淮、江汉之间:这里湖泊、沼泽、天然陂池较多,故农田水利建设多以为天然陂池修堤作堰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3、东南:陆地海拔低,内涝积水多,故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

4、西北:干旱少雨,水分极易蒸发,因此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五)对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重在把握好一些原则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

2、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六)秦汉对外关系发达,重点是把握“丝绸之路”

1、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2、关于“丝绸之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有:

  (1)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地处东亚,与西方遥隔万里,且又有高山、沙漠屏障,路途多有险阻。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联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2)对照地图,弄清丝绸之路的走向和经过地区。

  (3)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多外国货物由此进入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南海浩瀚无涯、台风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

  (2)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

  (3)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七)秦汉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突出特点

1、原因:

  (1)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2)国家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密切,统治阶级的重视,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都是促使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2、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汉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趋同与统一,同时,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区(包括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统一,使中华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统一前提下的多样,又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方面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秦汉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

  (4)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给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笔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关。至今,人们站在长城、站在秦陵兵马俑阵前,阅读《史记》、吟诵“大风歌”,无不为之折服,而由衷地叹其伟大、宏大与博大。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