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1、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蒙古曾沿用金制,当地方上有征伐之举时,便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以分任军民之事,但并非固定的制度。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重建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设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并以太子为中书令,作为中书省的首脑,上述诸官皆称丞相。又于各地分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分司派出机构,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其官因事而设,多以中书省长官前往地方兼任其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普遍设立行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于是,行省的设置便成为一种固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除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及诸王封地由宣政院管辖外,全国分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此外还因军政需要,设过若干临时性行省。行省的权力很大,统辖路、府、州、县的政务,管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各项事务。行省的最高长官一般是平章政事,另设有右、左丞、参知政事等。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建立,便于中央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做到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行省制度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2、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约1033—1097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政治家和著名科学家。他以父荫入仕,嘉祐时中进士,神宗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起用卫朴修《奉元历》,后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曾奉命出使辽朝,力斥辽争地要求,归途中图其山川形势、风土人情,作《使契丹图抄》奏上。后因事受牵连,被贬官。晚年闲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沈括博学多闻,勤于思考,居梦溪园时,举平生见闻,撰成了著名的《梦溪笔谈》。此书共26卷,并有《补笔谈》2卷,《续笔谈》1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门,共600多条。内容丰富,考辨精邃,其中有关科学技术的约占三分之一。书中除叙述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外,还记述了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例如: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仔细观测北极星的位置,得出北极星与北极的距离为三度多的科学结论。他主张以节气定日,提倡科学的“十二气历”,而900年后英国制订的"肖伯纳历”,其原理即与沈括论点相同。地质学方面,他对浙江雁荡山、河北太行山等地进行调查后提出了地形被流水侵蚀作用的理论,明确指出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等多条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冲积而成的。他还发现了地磁偏角,这比欧洲哥伦布的发现要早400多年。北宋时的许多科学发明,如活字印刷、指南针应用等,也都是借助此书而得以流传的。《梦溪笔谈》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此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