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课外拓展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4章期末复习

一、复习与考向

(一)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过程;法、美、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三)巴黎公社:历史背景;主要政治、经济措施;历史意义及其主要功绩。

(四)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五)英俄的侵略扩张及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影响。

(六)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五次重大起义、特点和影响。

(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八)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实质、影响、评价。

(九)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俄、日等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和帝国主义特征。

(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时间、原因和评价。

(十一)对“亚洲的觉醒”和“亚洲革命风暴”的历史背景、运动特点、历史意义的分析、比较。

(十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性质和结果。

二、知识讲解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所谓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1、可能性:

  (1)前提:经过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确立了他们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2)资本条件:英国殖民者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还通过海上劫掠、贩卖奴隶、殖民战争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3)劳动力条件: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盛行,造成庞大的无产者队伍。

  (4)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

2、必要性: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由于英国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二)英、法、美、德四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1)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最早。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此后扩展到其他行业,各行业技术革新相互促进。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法国:开始于18世纪末,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工业国。但由于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与英国在争霸中失败,丧失了原来的许多殖民地;中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企业经营比较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推广比较困难;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商品市场也不景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3)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比较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条件得天独厚。第一,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第二,国际环境优越,离欧洲强国远,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第三,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第四,随着领土不断西扩,既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又有丰富的资源原料。

  (4)德国:开始于19世纪早期。各部门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也逐渐兴起;

  (3)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这些地区原来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旧的思想意识、旧的生产、生活方式。

  (5)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危机则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工人运动也发展起来。(经济前提)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三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阶级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参加革命实践,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实践条件)

  (4)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思想来源)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从此发展起来。

(五)巴黎公社

1、主要措施: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使新的国家机器成为无产阶级镇压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工具。经济方面,公社实行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经济措施,特别是公社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项措施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这次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原因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晚期的腐朽和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巴黎工人的义愤而引起的。

(六)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尚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国家,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业资本主义势力同旧体制作斗争,要求进一步的民主自由。

2、表现:

(1)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的改革,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并陷入危机是其改革的内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危机,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威胁,这是其改革的外因。关于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解,主要是这场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雄厚的资本以及开拓了国内市场。但是农奴赎买土地,是农奴主对农奴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而且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从而使俄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薄弱,使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以致首先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又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从封建统治者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因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样,中下级武士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领导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的积极影响: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惟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此外,明治维新对亚洲一些立志改革、摆脱落后和民族危机的国家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迅速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推行军国主义,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2)革命:

  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双方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奴隶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因素。关于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主要是指它消灭了奴隶制,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3)统一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两国统一有许多相似之处:政治上的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统一发生的共同根本原因,都采取了王朝战争形式;都有一个领导统一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强大势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后都保留了封建残余。但两国统一也有不同之处:意大利统一更多的借助于外国的帮助,利用了人民的起义和斗争的作用,而德意志主要依靠国内自己的力量;意大利在统一过程中贯穿着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一条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 争,一条是“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响应,但最终还是以“自上而下”道路获胜而结束;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在普法战争早期具有反侵略性质,后期具有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所谓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概念,它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侵略扩张和对亚非拉美的大肆掠夺和瓜分,而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系。

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世纪至19世纪初,主要内容是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荷、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出现;第二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此起彼伏,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征服了大批亚非拉国家地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体形成,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新能源、新机器、远距离通讯把世界更迅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20世纪初,世界被迅速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言,一方面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和灾难,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地区的落后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三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

(1)这两个体系联系在于:

  其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包含有殖民体系形成的因素,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其二、两者的影响颇多相同之处,如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个整体;都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剥削和掠夺,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等。

(2)它们的区别在于:

  其一、两者内涵的侧重点不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或生产方式在世界上的形成确立和发展。而世界殖民体系侧重于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被资本主义列强所奴役和控制,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其二、两者形成的过程和方式不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历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即美、德、意、俄、日等通过不同方式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17—18世纪英、法、荷的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为适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其三、两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侧重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上所起的先驱作用。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到侵略和掠夺,造成了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八)“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1、相同之处

(1)背景和任务方面:

背景方面:两次民族解放运动都是在面临西方殖民侵略,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兴起的。

任务方面: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亚洲革命风暴时,许多国家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这种任务上的双重性,是亚洲各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之前所不具备的:亚洲觉醒时,各国的斗争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外反动势力日益走上勾结的时代特点。

(2)性质方面:两次民族解放运动大都担负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因此,往往都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3)影响方面: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为后来各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客观上具有相互支援的作用。

2、不同之处

  (1)背景方面:所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亚洲革命风暴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洲觉醒时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时期)。

  (2)性质方面:亚洲革命风暴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没有超出传统的农民战争的范畴;而亚洲觉醒则是指亚洲的斗争由旧式的农民起义的斗争开始,逐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所代替的亚洲历史的新发展,尤其是按照列宁的解释,则“亚洲的觉醒”的根本含义是指当时亚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3)领导力量方面:亚洲革命风暴由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领导;亚洲觉醒则除了由农民领袖领导以外,更多的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4)斗争方式不同:亚洲革命风暴以武装起义为主要斗争方式:而亚洲觉醒时则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

  (5)结果方面:亚洲革命风暴基本上都被镇压下去;亚洲觉醒时各国革命虽然也基本上最终归于失败,但是取得了—定的成果。如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6)地位方面:亚洲革命风暴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亚洲觉醒则开创了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作为一支反帝斗争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为后来各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九)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种新技术、新成就层出不穷,并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

  (4)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2、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技术进步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和日本。

  (4)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更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其他老的工业部门也得到技术改造。

3、影响

(1)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①产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产生了垄断。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

  ②评价: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的有计划生产,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的出现,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加剧。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十)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

国名

经济状况

主要原因

帝国主义特征

美国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领土开发;欧亚移民源源而来;内战结束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

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实现统一;法国50亿法郎赔款;取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英国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失去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企业设备陈旧,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能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生产降至世界第四位

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普法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

高利贷帝国主义

俄国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但仍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明治政府的推动;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注意:六大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经济飞速发展的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该时期内科技发明的成果都相对较多,又应用及时,且资金充足,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所以发展速度快。二是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在19世纪中期还处在资本主义各国的最前列,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较好,海外市场较发达,因此在机器更新、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扩大投资规模上不够迫切,经济发展速度比不上美国、德国。三是俄国和日本。相对前面四个国家,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且两国在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两次工业革命在两国是交叉进行的,所以其工业生产发展的速度都较为迅速。尤其是日本,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速度更快,垄断组织产生。

  由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差异,导致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原有的力量对比,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终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十一)通过比较分析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特点。

  (1)19世纪70年代前的工人运动主要体现了自发性、以暴力斗争和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工人阶级主要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建斗争,与资本主义历史主流的斗争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斗争外,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一,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阶级进行的有组织的斗争明显增加;其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工人斗争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方面,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这一时期正是无产阶级为未来的伟大战斗准备力量、积聚力量的时期,在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以及各国工人政党在长期合法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得第二国际党内许多领导人认为:通过和平改良途径和议会斗争,无产阶级也能取得政权。另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队伍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了迅速扩大,许多破产的小生产者也加入到无产阶级的行列,各式各样的世界观和思想影响了工人群众,导致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泛滥。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机构中日益占据上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政党倒向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

(十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的认识

1、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2、主要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战争使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并且割地赔款,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矛盾。

  俄奥矛盾集中在对巴尔干的争夺上。由于大国插手,巴尔干地区形势紧张,成为欧洲争夺最敏感的地区。

  英德矛盾主要表现为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德国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并且在世界各地同英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于是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