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俄(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注意对比分析和掌握苏俄(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
1、面对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敌人和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国内战争基本结束,非常措施不但没收缩,反而加强,引起广泛不满,出现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的挫折,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最终它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这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特点
注意全面分析和掌握“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在欧洲的厮杀,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一些亚非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
(2)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家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得以建立发展。
(3)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亚洲和非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局面。
2、特点
(1)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如1919—1923年期间,中国、朝鲜、印度、土耳其、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刚过,1924—1927年中国出现了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2)多样性。由于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一是领导者由不同的阶级来担任:如中国的斗争由无产阶级领导;印度、土耳其、埃及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组织领导。二是道路和方式多样化,如中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道路;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方式,土耳其走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三是斗争目标任务的多样性,既有反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又有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反封建反侵略相结合的斗争。
(三)1919—1922年印度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注意通过对1919—1922年印度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分析和比较,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1、相同点
(1)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2)是大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
(3)民族资产阶级或政党领导;
(4)都给英国殖民统治以打击。
2、不同点
(1)斗争方式——土耳其以暴力革命形式,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形式。
(2)斗争重点——土耳其以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封建主义统治为主,印度以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
(3)斗争结果——土耳其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企图并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印度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转入低潮。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关问题
考试方向:体系的构成、体系隐含的矛盾和不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1、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保、匈、土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和共同支配中国的“九国公约”。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2、该体系隐含的矛盾:①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与仇恨加深;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不能消除,反而加深;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等因素的影响,该体系必然会被打破。
(五)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出现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
1、原因
(1)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巴黎和会的严厉制裁,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受到华盛顿会议的压制。因此,德国有复仇情绪,日本有不满情绪,都想冲破这一体系的限制;美国则是该体系的受益者。
(2)德、日两国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自立国以来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德、日经济实力较美国弱,难以承受危机的打击,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美国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解危机。
(4)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的程度,德、日两国大大超过美国;同时德、日两国的法西斯势力远比美国强大,比美国更具备法西斯专政的土壤。
(5)罗斯福与希特勒等的个人素质也不相同。
2、影响
(1)德、日法西斯上台以后疯狂扩张,迅速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
(2)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随着“二战”爆发和扩大,美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六)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实质和影响的归纳与分析
1、表现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英法操纵的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2)1935年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国联表面宣布对它实行经济制裁,但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土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不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
(3)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
(4)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
(5)“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
2、实质
(1)绥靖政策是“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2)实质上是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局部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影响
这种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了德国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七)结合史实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1、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的根源。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之一。“一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不仅未消失,相反更加深刻。凡尔赛体系为德国复仇埋下战争祸根,华盛顿体系为日本所不满。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起作用,战后德国东山再起,军国主义迅速复活。日本经济实力发展速度快。它必然要求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以法西斯独裁极权政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制,疯狂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3、面对法西斯的进攻和战争的威胁,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企图祸水东引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的祸水西指,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4、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联合起来,还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欧洲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5月,希特勒用军事侵略或胁迫结盟等方式,先后占领了欧洲12个国家。
欧洲诸多国家迅速败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①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面对德军在西线的23个师的兵力,英法110个师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军民孤军奋战,不久覆亡。②“静坐战争”先后持续了七个月。德军利用这段时间扩军备战,军备和兵力都超过了英法的总和,完成了进行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英法坐失良机。③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向北欧、西欧进攻时,法国依然幻想德国去攻打苏联,没有充分进行战争的准备。结果欧洲第一陆军大国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溃败了。
失败的其它原因还有:①战术思想陈旧。面对希特勒的突袭战、闪电战,波兰依靠骑兵,法国准备凭借马奇诺防线进行防御战和消耗战。②欧洲国家各自为战,被法西斯德国各处击破。
(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
1、背景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和安全,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2)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的卫国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及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片,相互支援。
2、形成
(1)美国改变其“中立”立场,加强对受法西斯进攻的国家的援助。
(2)1941年秋,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英美结成联盟。
(3)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就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等问题达成协议,决定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共同行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4)1942年,26国《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认识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过程。
(2)“二战”中同盟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同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由于面对着共同的敌人,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的。
(十)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四次重要国际会议
1、这些会议分别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2、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略)
3、评价: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但同时,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大国背着中国作出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决定,表现了三国首脑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这为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纷争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