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把握两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和争夺与亚洲革命风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可本着下面的历史线索从宏观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为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激烈争夺→加剧了同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亚洲革命风暴。
(二)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两节知识的理解
比较一:19世纪上半期,英、俄对外扩张目的和方式的区别及其原因
比较二: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在方式和影响方面的比较
比较三: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和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之处。
(一)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不同特点
注意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这条主线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强化对历史的阶段特征的认识。
(1)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商业资产阶级占有优势,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还不能用机器制造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同东方的商品开展竞争。因此,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殖民掠夺方式是:依靠暴力公开抢劫,强行征收赋税,进行奴隶贸易,走私鸦片等,其掠夺带有明显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点。结果是西方殖民者抢掠的巨额财富源源流入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进行工业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2)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美国、德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已开始。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造成了商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大大提高,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从此超过了商业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他们迫切要求强占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者用炮舰和廉价商品强行打开了众多落后国家的大门,将它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结果使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确立了统治地位,把世界各地都囊括进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
(二)亚洲革命风暴的主要特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掀起了新的殖民扩张高潮,亚洲众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资本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前,亚洲国家大多处在封建社会,社会经济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其中,中国和印度更以个体的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为其特征。资本主义列强在亚洲国家倾销工业品强迫农民种植单一经济作物,摧毁了亚洲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造成大量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这必然加深了列强同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激起了这些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在一些地区,上层人士由于痛恨国家主权的丧失,个人权位和利益的受损也加入到这个斗争行列之中),掀起了广泛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斗争矛头直指殖民主义。
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绝不是要把本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这些地区来。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殖民统治,往往竭力保持当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并与当地封建势力相勾结。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甘愿同殖民者相勾结。因此,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紧密交织使得有些国家的斗争同时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列强的侵略,虽然摧毁了亚洲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为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此时期,亚洲各国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并不明显,因而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力量乃是旧式的落后的阶级力量,或是农民领袖,或是封建王公贵族,缺乏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资本主义)奋斗目标和纲领,即使像《资政新篇》一样提出来了,也无法实施。这些也决定了斗争失败的必然归宿,但影响深远。
总之,反殖反封建的双重性质、波及亚洲众多地区、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结果都失败了,是亚洲革命风暴的几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