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知识与第三章有关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的知识和第七章有关适应的知识联系紧密。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的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2、生态因素的类型: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适应的普遍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特例

  (4)、成因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适应的相对性

  (1)、表现 生物对环境只是一定程度上针对某一条件的适应,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

  (2)、举例 具有保护色的昆虫常被视觉敏锐的鸟类捕食,雷岛冬天换羽后如果没有降雪或降雪推迟,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3)、原因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遗传的不定向变异,尤其是具有生存价值的变异,二是要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且是朝着某个方向的连续变化。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由于遗传物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环境条件时刻处在变化之中。因此,一切已经形成的适应一般落后于改变着的环境条件。这样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或保守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性,就决定了适应只能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 ;只是针对某一特定环境条件的,而不是针对所有环境条件的。由此可见,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难点知识剖析

1、注意从特点上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例如: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白熊毛是纯白色;瓢虫体表的斑点;蜂兰的花瓣与雌黄蜂外表相近。此四种现象分别为( )

A.拟态、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C.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D.保护色、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分析:

  拟态、警戒色、保护色之间区别在于特点不同:

  拟态——特点“形似”(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如南美洲鲈鱼似败叶,蜂兰花瓣似雌黄蜂。

  警戒色——有“真本事”(凶猛、恶臭、毒刺、毒牙、毒毛或怪味等);色泽亮丽,与背景有明显区别。如瓢虫有怪味、小鸟厌食、色泽亮丽。

  保护色——“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近似,难以区分。如白熊与雪地背景相近。

答案:B

2、几种曲线图的识别

   本节涉及的曲线图,主要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

  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因此曲线必须相互平行,如图A。

  竞争的两种生物随时间推移必然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故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如图B。

  捕食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减少;被捕食者减少,因食物来源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所以曲线的波动关系不是同步的,往往体现出先后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如图C。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