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 卷

开始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欺()   敲()  骄(hèng)  一一样()

B.口(jué)  规()  长(rǒng)  物价飞(zhǎng)

C.弱()   候()  染(xuān)  永沙尘(wěi)

D.侍()   吞 ()  好(shì)   有条不(wě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烦燥  混帐  汗涔涔  理屈词穷

B.惊愕  帷幕  昧心财  兵慌马乱

C.家具  造孽  一副药  无倚无靠

D.谛听  时辰  唠家常  洗洗涮涮

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_____说说看。

 ②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______罢工,反对我。

 ③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要躲在附近的地方看着他。他的脸色使我害怕,我不知道他______打算做出什么事来。

A.不妨  煽动  毕竟        B.何妨  鼓动  毕竟

C.不妨  鼓动  究竟        D.何妨  煽动  究竟

4、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杨长雄拿起棋子又放下,他放弃了纸上谈兵,转而对吴嫂的话发表起议论来。

B.下了自习,同学都跑着出了教室,他是硕果仅存的一个,还在自习。

C.蜡烛在行将熄灭的一瞬间,会突然亮一下,可能这就是回光返照吧?

D.课堂中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双向互动,才能使课堂沸沸场场

5、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C.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D.请你问问她,花瓶是不是她打破的,是不是她答应了愿意赔钱?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就是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37年发表《骆驼祥子》。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有《龙须沟》《茶馆》等。

C.曹禺,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另创作有《日出》《原野》《蜕变》等剧本,创作有小说《北京人》。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

7、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要办成体育竞技盛会,而且要办成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C.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5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童妻作庸。

D.近日面世的《共和国万岁》邮票珍藏大系,版面设计新颖别致,邮票藏品丰富多样,可谓“邮苑奇葩,传世珍藏”。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9、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

A.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D.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10、把下面几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茶馆》结构戏剧冲突的方法和一般的戏剧不同

 ②但是作为阶级社会中的一员,必然分别隶属于社会矛盾的某一方,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又无不反映着社会的矛盾

 ③为了表现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它以茶馆为统一的地点,集中了三个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④他们相互之间也并非都存在着你死我活的具体矛盾和冲突

 ⑤这些人物和王利发茶馆的兴衰不一定都有直接的关系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①③⑤④②                 D.③①⑤④②

B 卷

二、阅读题(共60分)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1~14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她又被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连忙)不,不,不用。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11、周朴园说梅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对这两人的对话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揭露了周朴园极力掩饰当年对侍萍始乱终弃的虚伪。

B.反映了周朴园因内心空虚而追忆当年的快乐与幸福的心态。

C.侍萍对周朴园的谎言愤怒万分,强压愤怒驳斥周的虚伪。

D.侍萍嘲讽的语言中含有对过去遭遇的回忆,也有内心痛苦的流露。

12、对下列舞台说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汗涔涔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心虚的一面。

B.抬起头来:借助行动描写写心理,揭示人物紧张心态。

C.喘出一口气:描写人物情态,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平静。

D.惊愕:通过人物的神态,揭示人物疑虑不安的心态。

13、依据语境,下列各句逻辑重音标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B.她没有

C.她又被人救了                D.也

1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侍萍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给她情感和心灵以创伤的往事。

B.周朴园在与鲁侍萍对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虚情假意的一面,推动了戏剧冲突向前进一步发展。

C.周朴园对鲁侍萍始乱终弃源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门当户对的腐朽思想,特别是大年三十驱逐其出门,更揭示了资产阶级残忍的一面。

D.“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一句话所引起的周朴园的紧张神态,更加暴露出他性格复杂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延。”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觉,痛咎          ②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B.①强饮客,客          ②王子皇孙,楼下殿

C.①即自满            ②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诮责     ②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16、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乡党所笑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是( )

 ①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④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⑤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    ⑥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阳城挺身而出,约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判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0~22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20、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2、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3~26题。

永远的《雷雨》

  为纪念曹禺先生逝世一周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新上演《雷雨》。我有幸被邀去看,距上一次看《雷雨》,倏忽四十余年矣。上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召开全国第一次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会议时。(那时为了防止我们这一伙人骄傲,不让叫青年作家。)至今我还记得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看完于是之、胡宗温、朱琳、郑榕、吕恩等演的戏后对我说的话:“我感到了艺术上的满足。”如今,厚明亦作古八年矣。

  我从上小学就看《雷雨》,加上电影,看了不下七八次,许多台词——特别是第二幕的一些台词我已会背诵。我特别喜欢侍萍回忆三十年前旧事时说的“那时候还没有用洋火”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的演员(不是朱琳)没有把这句话的沧桑感传达出来。我知道《雷雨》的情节与人物家喻户晓。我的缠足的、基本不识字的外祖母,在我七岁时就向我介绍过戏里的人物,她说鲁大海是一个“匪类”,而繁漪是一个“疯子”。《雷雨》表现了人的与(旧)社会的罪恶,毫不客气,针针见血。戏里表现出来的罪恶主要来源有二,一是阶级,二是性。不但周朴园是剥削压迫工人“下人”的魔王,繁漪也是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把繁漪说得如何富有革命性乃至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共产党员(请参看拙著《踌躇的季节》)怕只是一厢情愿。《雷雨》是猛批了资产阶级的,比《子夜》揭露更狠,是现代文学史上突出地批判资产阶级的为数不太多(与反封建主题相比较)的重要作品之一。《雷雨》里充满了压抑、憋闷、腐烂、即将爆炸的气氛,这种气氛主要是由于周朴园的蛮横专制造成的。与憋气与闷气共生的,则是一股乖戾之气——早在明朝就有人注意到了弥漫于中华大地上的一股戾气。《雷雨》里的人物,多数如乌眼鸡,一种仇恨和恶毒、一种阴谋和虚伪毒化着一个又一个的心灵。周朴园、繁漪、周萍、鲁贵、鲁大海,无不一身的戾气。当然,大海的戾气是周朴园逼出来的,你也不妨说旁人的戾气也应由周老爷负责——这就是戏之为戏了。实际上,找出了罪魁祸首直至除掉了罪魁祸首之后,各种问题并不会迎刃而解。但是压抑和憋闷再加上乖戾,就是在呼唤惊雷闪电,呼唤血腥,呼唤死亡——有了前边的那么多铺垫,你甚至会觉得不在最后一场死他个一串就是世无天理。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势实际上是在呼唤革命。而从民主主义的观点来看,你也可以说是在呼唤民主——只有民主才能消除憋闷与乖戾二气。

  戏里的阶级矛盾非常鲜明。每个阶级都有极端派或死硬派,有颓废派、天真派乃至造反派之类属。这种类属的配置,既是阶级的,又是戏剧——通俗戏剧的。有了这种配置,还愁没有戏吗?所缺少的,大概就是黑社会和妓女了。果然,到了《日出》里,这两类人物便也粉墨登场。

  周朴园与鲁大海都很强硬。解放后的处理,加强了对于大海的同情,而减弱了他的“过激”的一面。但曹氏原著,似乎无意将其写成一个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的工人弟兄的叛卖,也不符合歌颂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即使如此,整个压抑异常的戏里,只有大海拿出枪来整他的后老子一节令人痛快,令人得出麻烦与压迫还得靠枪杆子解决的结论。曹禺当时似乎还不算暴力革命派,但是从曹禺的戏里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矛盾的激化程度与激进思潮的席卷之势,连非社会革命派的作品里也洋溢着社会革命的警号乃至预报。呜呼!革命当然是必然的与不可避免的了。不管革命会付出多少代价,走多少弯路。不这样认识问题,就有向天真烂漫的周冲靠拢的意味了。

2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艺术上的满足”的原因。(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4、为什么作者特别特别喜欢“那时候还没有用洋火”这句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作者说“戏之为戏”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6、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写外祖母向作者介绍《雷雨》中的人物,意在强调“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B.作者反对把繁漪说成如何富有革命性乃至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的观点。

C.作者否认鲁大海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因为他身上具有与周朴园、繁漪一样的暴戾之气。

D.“你甚至会觉得不在最后一场死他个一串就是世无天理”意在说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E.作者认为曹禺的《雷雨》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特定时代和社会的革命潮流。

三、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发现,真正感动自己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比如妈妈的某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某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某一个微笑,地铁车站的某一个招手,剧场里的某一次掌声,名著里人物的某一次邂逅,艺术殿堂里的某一处神来之笔……细节本身也是一种美,它能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让人更具人格魅力。

  生活中,你有相关的体验、见闻与认识吗?请以“细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限定的范围之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