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1、在历史记载中,为什么说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王道士这个人以及他的做法,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竟然就是那个”这三个词表明作者对王道士早有耳闻,并且对他一直怀有愤怒之情。
B.“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这“不幸”是王道士的不幸,他从此便被认作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C.王道士之所以有一个“漠然的表情”,是因为他太卑微太愚昧,根本不能理解那敦煌文物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根本不能理解让外国冒险家一箱箱运走敦煌文物又意味着什么。
D.这一段文字倾注着作者多种感情,有愤怒,有无奈,有心痛,有悲伤。特别是最后的景物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了那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读《泪珠与珍珠》回答问题。
5、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说明。(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多次这样写道:“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的背。”“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管是第(5)段中“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还是第(6)段中“老年人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第10段中作者写到“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砺的泪珠呢!”这与本文题目相照应,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流泪的观音”的泪水和基督信徒们满怀感恩的泪水各包涵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文三次出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在不同位置,其作用意义也各有不同。请分条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章所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 )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珍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酥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的神秘感。
D.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答案]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2、“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取舍标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皇形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有怎样的不同?
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画线句“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持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