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 卷

开始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g huáng)  澎湃pēng pài)  现(duì)   迷不悟(zhí

B.累赘lèi)       价(zhé)     编cuàn)  心诚服(yuè

C.服)        粉suì)     国cuì)    见不鲜(shuò

D.杀nüè)       先)     欢()    蒸日上(zhē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复壁 磕头 措词 愚贤不屑

B.发详 嗜好 钞票 降格以求

C.烦重 羡慕 恭颂 朝三暮四

D.妇孺 赔偿 厘定 莫名其妙

3、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固有(本来)    太平盛世(兴盛的时代)    一一乱(稳定)

B.反(回头看)   皇恩浩荡(广大无边)     见不鲜(屡次)

C.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

    心诚服(高兴,愉快)             万姓胪欢(老百姓)

D.先儒(本文指孔子)               时日曷丧(指残暴的统治者夏桀)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

4、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主要是因为历史上“乱”世太多,人们想做奴隶还不易。

B.老百姓经常遭到统治者的毒打,然后他们一点也不觉悟,丝毫没有反抗精神。

C.“万分喜欢”反映了国民处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辛酸与无奈,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的激愤。

D.“万分喜欢”也含有作者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极大讽刺。

5、“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请选出对这句话的内涵判断正确的一项( )

A.“争到过‘人’的价格”指的是历史上少有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B.“下于奴隶的时候”指的是历史上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数见不鲜的”时候指的是历史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时代

D.“现在还如此”,说明“现在”仍处在“做稳了奴隶”的封建“盛世”时代。

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提到中国历史的几个时代,据文意,概念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没有奴隶规则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厘定奴隶规则的时代

C.第三样时代=百姓争到“人”的价格的时代=百姓当家作主的时代

D.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

7、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 )只要买一枝笔,一盒 烟卷呢,难道( ) 付给一元钞票么?( )不甘心,( )没有这许多票。

A.假如  虽然  却  不但  而且

B.假如  倘使  就  不但  也

C.虽然  倘使  就  不但  也

D.虽然  虽然  却  不但  而且

8、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清高是褒义词,______也不算很高的评价,______古人评定清高______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______又没有明确的标准,______相当模糊。

A.但   然而   却   却   因而

B.虽然  但是   却   不仅  而且

C.但   然而   却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却   却   甚至

9、选出不属于对偶的一项 ( )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D.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

10、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

B.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

C.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

D.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于他也算不了什么。

B 卷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关于中国的火

鲁迅

  希腊人所用的火,听说是在很久先前,普洛美修斯从天上偷来的,但中国的却和它不同,是燧人氏自家所发见——或者该说是发明罢。因为并非偷儿,所以拴在山上,给老鵰去啄的灾难是免掉了,然而也没有普洛美修斯那样的被传扬,被崇拜。

  中国也有火神的。但那可不是燧人氏,而是随意放火的莫名其妙的东西。

  自从燧人氏发见,或者发明了火以来,能够很有味的吃火锅,点起灯来,夜里也可以工作了,但是,真如先哲之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罢,同时也开始了火灾,故意点上火,烧掉那有巢氏所发明的巢的了不起的人物也出现了。

  和善的燧人氏是该被忘却的。即使伤了食,这回是属于神农氏的领域了,所以那神农氏,至今还被人们所记得。至于火灾,虽然不知道那发明家究竟是什么人,但祖师总归是有的,于是没有法,只好漫称之曰火神,而献以敬畏。看他的画像,是红面孔,红胡须,不过祭祀的时候,却须避去一切红色的东西,而代之以绿色。他大约像西班牙的牛一样,一看见红色,便会亢奋起来,做出一种可怕的行动的。他因此受着崇祀。在中国,这样的恶神还很多。

  然而,在人世间,倒似乎因了他们而热闹。赛会也只有火神的,燧人氏的却没有。倘有火灾,则被灾的和邻近的没有被灾的人们,都要祭火神,以表感谢之意。被了灾还要来表感谢之意,虽然未免有些出于意外,但若不祭,据说是第二回还会烧,所以还是感谢了的安全。而且也不但对于火神,就是对于人,有时也一样的这么办,我想,大约也是礼仪的一种罢。

  其实,放火,是很可怕的,然而比起烧饭来,却也许更有趣。外国的事情我不知道,若在中国,则无论查检怎样的历史,总寻不出烧饭和点灯的人们的列传来。在社会上,即使怎样的善于烧饭,善于点灯,也毫没有成为名人的希望。然而秦始皇一烧书,至今还俨然做着名人,至于引为希特拉烧书事件的先例。假使希特拉太太善于开电灯,烤面包罢,那么,要在历史上寻一点先例,恐怕可就难了。但是,幸而那样的事,是不会哄动一世的。

  烧掉房子的事,据宋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蒙古人的。因为他们住着帐篷,不知道住房子,所以就一路的放火。然而,这是诳话。蒙古人中,懂得汉文的很少,所以不来更正的。其实,秦的末年就有着放火的名人项羽在,一烧阿房宫,便天下闻名,至今还会在戏台上出现,连在日本也很有名。然而,在未烧以前的阿房宫里每天点灯的人们,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姓呢?

  现在是爆裂弹呀,烧夷弹呀之类的东西已经做出,加以飞机也很进步,如果要做名人,就更加容易了。而且如果放火比先前放得大,那么,那人就也更加受尊敬,从远处看去,恰如救世主一样,而那火光,便令人以为是光明。

(选自《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一九三四年)

1、文章的开篇引用古希腊神话中造福人类的神普洛美修斯的故事有一些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很善于在杂文中使用反语来进行辛辣的讽刺,请从下列各句中选出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 )

A.发明了火以来……同时也开始了火灾,故意点上火,烧掉那有巢氏所发明的巢的了不起的人物也出现了。

B.和善的燧人氏是该被忘却的。

C.他大约像西班牙的牛一样,一看见红色,便会亢奋起来,做出一种可怕的行动的。

D.放火,是很可怕的,然而比起烧饭来,却也许更有趣。

3、作者在文中说“至于火灾,虽然不知道那发明家究竟是什么人,但祖师总归是有的,于是没有法,只好漫称之曰火神,而献以敬畏。”似乎“火神”不能确指什么人,而实际上文中已明确列举了这类人,作者确指的这类人是( )

  ①普洛美修斯    ②燧人氏    ③有巢氏    ④神农氏 

  ⑤秦始皇      ⑥希特勒    ⑦希特勒太太

  ⑧项羽       ⑨蒙古人

  A.①②⑥             B.③④⑦

  C.⑤⑥⑧             D.⑥⑦⑨

4、根据对全文意思的理解,请具体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救世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选出不符合本文主旨的一项( )

A.文章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烧杀抢掠革命根据地,屠杀革命人民的暴行。 

B.文章抨击了抹煞劳动人民的历史功绩,美化残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的历史传统。

C.文章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具体分析了“中国的火”“有一利必有一弊”。

D.文章讽刺了国民逆来顺受、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静观人生

丰子恺

  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包皮。这包皮的质料与重数,依各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骤见虽看不到,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

  我家的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

  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

  那蔓好像一个触手,具有可惊的攀缘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这等时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个月之后,满棚枝叶婆娑,棚下已堪纳凉闲话了。

  有一天清晨,我发见豆棚上忽然有了大批的枯叶和许多软垂的蔓,惊奇得很。仔细检查,原来近地面处一支总干,被不知什么东西伤害了。未曾全断,但不绝如缕。根上的养分通不上去,凡属这总干的枝叶就全部枯萎,眼见得这一族快灭亡了。

  这状态非常凄惨,使我联想起世间种种的不幸。

  十余年前有一个时期流行用紫色的水写字。买三五个铜板洋青莲,可泡一大瓶紫水,随时注入墨匣,有好久可用。我也用过一会,觉得这固然比磨墨简便。但我用了不久就不用,我嫌它颜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厌倦。

  后来大家渐渐不用,不久此风便熄。用不厌的,毕竟只有黑和蓝两色。东洋人写字用黑。黑由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和而成,三原色具足时,使人起安定圆满之感。因为世间一切色彩皆由三原色产生,故黑色中包含着世间一切色彩了。西洋人写字用蓝,蓝色在三原色中为寒色,少刺激而沉静,最可亲近,故用以写字,使人看了也不会厌倦。

  紫色为红蓝两色合成。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但这正是提倡白话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种蓬勃的象征,并非偶然的。

  一位开羊行的朋友为我谈羊的话。据说他们行里有一只不杀的老羊,为它颇有功劳。他们在乡下收罗了一群羊,要装进船里,运往上海去屠杀的时候,群羊往往不肯走上船去。他们便牵这老羊出来。老羊向群羊叫了几声,奋勇地走到河岸上,蹲身一跳,首先跳入船中。群羊看见老羊上船了,便大家模仿起来,争先恐后地跳进船里去。等到一群羊全部上船之后,他们便把老羊牵上岸来,仍旧送回棚里。每次装羊,必须央这老羊引导。老羊因有这点功劳,得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6、结合文意,用尽量精练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纱布包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纸包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铁皮包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写豆秧枯萎前,极力描写了豆秧的欣欣向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这状态非常凄惨,使我联想到世间的种种不幸”。由此推想作者所谓的“世间的种种不幸”带有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的题目是“静观人生”,但文中却专门写了墨水的颜色问题。作者从东洋人用的黑墨水、西洋人用的蓝墨水和白话文运动时期用的紫墨水感悟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最后一个小故事中,作者认为那“不杀的老羊,原是该死的‘羊奸’”,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为什么认为老羊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羊及人,文中描写的老羊,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此文的评述,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中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作者却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运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B.文章由几段短文构成,拆则独立成文,合则组合达意。这样写不但形式比较灵活,而且内容的含量较大。

C.由文中看,作者认为最真诚的人是孩子。

D.文中有两个故事与人生无关,即豆秧和羊的故事。

E.此文颇有茶风,浅尝味淡,细品回味无穷。

[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3~14题。

  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据说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此事不知真假,但在古代却传为美谈。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13、“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据说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许由的这种清高是一种什么样的清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为什么圣君唐尧所选的接班人许由不愿为天下人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