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 ,曾对青苗法表示不满。主张文章应“明道”,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

(《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

2、作品简介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于此用事,遂至于亡。”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3、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有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武,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竹石图》等。

(《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

4、今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

  对石钟山因何而得名的看法,据历史文献记载,可分为两派:一是“主声派”,认为由于水石相搏,发出洪钟般的声音,故叫石钟山;一是“主形派”,认为它形如覆钟,因此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其实这两派的看法,只各自强调了一个侧面,故都不免失之片面。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即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鞠继武、潘凤英《湖口石钟山》,见《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关于这一点,稍晚于曾国藩的清人郭庆藩,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没有作全面考察,但他在《舟中望石钟山》一诗中,却偶然说对了。诗是这样的:“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十二梅花书屋诗集》,光绪乙亥郭氏泊然刊本)郭诗正好可作为石钟山“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形象说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