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考试说明:测试时间限制仅针对A卷

A 卷

开始测试

一、选择题

1、加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迢(tiáo)   拔(zhuó)   记(zhá)   机(shū)

B.拾(duō)   阡(mò)    三(zā)    吐(pǔ)

C.翩(xiān)   灭(tiǎn)   暖暖(ài ài)  正(bǐng)

D.留(jī)    犬(huì)   浩(jiǎo)   脉脉(mò mò)

2、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纤纤素手(引、伸出)

B.少无适俗(能力)

C.枉用相(问候,心怀念)

D.泣涕如雨(落)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

B.“素手”,瘦手,形容手指细长。

C.“终日不成章”,是说织女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匹。

D.“相去复几许?”,意思是两人相距并不遥远。

4、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他们都是那么“迢迢”、“皎皎”

B.第三、四、五、六四句专写织女心系牵牛悲伤不已,终日以泪洗面。

C.最后四句是牵牛、织女的慨叹,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

D.这首诗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5、对下面一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躬耕田园的一个生活片断。

B.“晨兴”,“带月”体现了诗人劳作的辛苦,“不足惜”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愉快。

C.“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这里的“愿”是指想当一位农民的理想。

D.全诗文字浅易,语调平缓,体现了诗人自耕自食,生活俭朴的情致。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范晔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A.“逢”字表示正当其时,欲寄恰逢送信人,语含匆忙无准备之意。

B.“一枝春”指梅花,它象征了友情的纯洁。

C.“陇头”,这里指长安,由江南折花寄往江北,体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厚。

D.这首诗口气似乎漫不经心,其实于委婉的叙述中见出情意的深重。

7、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的心情。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借用周公的典故,表明自己热切殷情,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人弃官之后在农村过着艰苦贫穷的生活。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离开官场后的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的心情。

阅读《归园田居》,回答8~9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少无俗韵(适应)           B.榆柳后檐(遮盖)

C.一三十年(到……去)          D.暧暧远人村(模糊)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俗”指世俗风尚,主要是指官场那种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行径;“韵”指人的气质品格;“丘山”代表着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充分地表达了陶渊明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在诗人眼中,官场即为尘世之罗网,而自己出仕则是陷落于“尘网”之中。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喻指官场生活,“自然”指自然风光。这两句表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强烈厌倦,对农村生活的无比向往。

B 卷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10—11题。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亭”,耸立的样子;“瑟瑟”,风声,形容风很猛烈。

B.“一何”,多么;“劲”体现了松枝的坚强有力。

C.“惨凄”,严酷;“端正”,直立挺拔。

D.“罹”,害怕;“本性”,这里是指耐寒的特性。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瑟瑟”、“惨凄”、“凝寒”等词突出了松柏生长的恶劣环境。

B.“亭亭”、“劲”、“端正”等词刻画出了松柏不畏冰霜、能耐严寒的形象。

C.诗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松柏的志节,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志趣。

D.诗人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不向恶势力屈服,坚持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是自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虽然陶渊明在南北朝主要被看作著名的隐士,然而却不能说他的诗文在当时默默无闻,相反,它正以独特的魅力在社会上悄悄流传,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注意。从刘宋开始,文人间便流传着一种陶体诗,被称作“彭泽体”,著名文人鲍照、江淹都有拟作。正是由于陶诗的流传,才引起了批评者的注意。如果说刘勰可能由于对近代文人略而不论等原因,而忽略了对陶的批评,那么稍后的钟嵘、萧统则慧眼独识,开辟了评陶的先河。钟嵘在《诗品》中对陶诗的渊源所自、艺术特点以及“隐逸诗人之宗”的诗史地位作了言简意赅的论定,虽列之于“中品”,却已表现出非同凡响的卓识。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不但整理陶集,为陶集作序,为陶作传,而且在对后世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文选》中选录了陶诗文九首(篇),这一切为陶在南北朝及后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诗文之所以能传而不断,与东晋南北朝是一个崇尚隐逸的时代休戚相关。首先,隐逸使陶渊明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在“想其人德”的同时,免不了进一步“爱嗜其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这从陶集的传抄情况可以推知。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前小序说,他作了诗,“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由此推测,陶渊明在世时就可能有友人或门生的陶集抄本。阳休之《陶潜集序》说,在萧统编陶集前就已经存在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极可能就是爱陶者的抄本。其次,由于社会动荡,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隐士。他们中的代表被写进了史书。隐士们对陶集的保存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北周武帝建德年间,贺襄因文学为时人所重,“而亦溺于酒德,自方陶潜、故叟。龙门人至今传之,故号君(按:指王绩)小贺襄”。(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贺襄好酒也好文,不仅以行为效仿陶渊明,而且文学上也可能受陶影响,他手头极可能有陶集。从隐逸诗人王绩熟知陶渊明的情况看,王绩手头是有陶集的。像贺襄、王绩这样的隐士由于避世隐居离战火较远,他们保存的陶集便不易被毁,而得以流传。再次,身处仕途、宫廷的读者也肯定向往隐逸。一方面由于隐逸本身就代表了时代崇尚的价值,另一方面官场凶险,如履薄冰的紧张心灵需要一片缓解的绿地。像萧统便由于宫廷斗争深畏其父梁武帝,而常在自然山水中获得放松和休息,深刻体会到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存道全身,因此对陶诗文爱不释手,为陶诗文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其后,萧纲、萧绎等人爱陶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原因。因此,陶诗又得以在官场上传播。

  自然,陶渊明诗文本身的魅力是一个基本原因。陶诗作为一种诗体在刘宋被人模仿,表明在追求新变的时代,陶诗提供了一种新质,虽然不同读者的感受不同(比如,在题材上。鲍照认同的是饮酒,江淹认同的则是田居),但对陶诗之“这一个”却有同感。梁代人对“这一个”作了揭示,其中对陶诗之“真”的批评就具有共同性:钟嵘以为是“笃意真左”(《诗品》),萧统以为是“旷而且真”。而梁代人已渐不满于谢灵运、颜延之等人为代表的繁芜伤真的诗风,主张吟咏情性,追求自然英旨,这在钟嵘、萧统、萧纲、萧绎等人的文论中都有明确的论述。此外,陶诗的“风力”、“风华清靡”、简洁直致也是梁代人所提倡的。因此,陶诗在梁代开始受到许多人注意、重视,从艺术上看,实在是由于其艺术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要。

(选自《文史知识》2001。12,李剑峰)

12、文章说,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是“存道全身”。这里“存道全身”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追求新变的时代,陶诗提供了一种新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全文看陶渊明诗文之所以能传而不断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