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一、晋陈寿《三国志》两则史料今译: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引自晋陈寿《三国志·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传》)

译文:

  诸葛亮从祁山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加封张郃为特进,派他统帅军队,在街亭抵御诸葛亮的部将马谡。马谡倚仗着街亭南面的山头固守,不下山应敌。张郃派兵封锁了蜀军取水的道路,向蜀军发起冲锋,把他们打得大败。

2、亮身率诸军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引自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

  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像声音发出回音那样震动了。魏明帝移驾长安,命令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带领军队作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约束,指挥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让陇西各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居,带兵退回汉中,杀了马谡向军士谢罪。

二、课文析读

  马谡是个纸上谈兵者,却偏偏想去驻守街亭要地,而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又同意了,这是为何呢?

  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占据街亭者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大可不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面对马谡的请缨,他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领大军驻守街亭。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马谡,马谡建议诸葛亮“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赦免孟获则使南蛮臣使;终亮之世,南方没有再反。另一方面马谡与诸葛亮关系非同一般。另据裴松之注记载,马谡临终时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去祭奠,并善待马谡的遗孤。这就是诸葛亮重用马谡去守街亭的原因所在。

  与历史资料相比,小说对诸葛亮重用马谡的描写则更加丰富细致。《三国演义》第85回白帝城托孤时,当刘备问孔明怎样看待马谡之才,孔明回答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第87回孔明南征,马谡建议用“攻心计”,孔明慨叹:“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88回孟获诈降,马谡谋划智擒孟获之计与孔明不谋而合,孔明抚掌大笑:“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第91回孔明担心司马懿督雍、凉之兵,倘训练成功,将成为蜀之大患,欲出师北伐,马谡建议他:平南刚回,兵马疲困,不应该急于出师,可暗中派人到洛阳、邱郡等处散布流言,离间曹睿与司懿之间的君臣关系,置司马懿于死地。结果,司马懿虽逃过一死,但却被夺了兵权,削职回乡。孔明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次日即上《出师表》,准备北伐。街亭之战前,司马懿、张郃挥师西进,孔明料到他们必取街亭,问谁敢带兵去防守街亭时,马谡又主动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孔明这才派他带兵去守街亭。

  马谡是个纸上理论家,街亭之战前的种种谋略其实都是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他的才能也仅限于印证诸葛亮计谋的正确。一旦他与诸葛亮谋略不同时(如街亭之战应在何处安宫扎寨),他应该有自知之明,听从诸葛亮才对。所以,诸葛亮的失误在于识人不深,认人不清,用人不当。他只看到马谡为他建言立策,而没有看到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和接受重任时表现出的骄傲轻狂。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派马谡这样的人去防守,终难免于失败。

  “诸葛一生惟谨慎”,但街亭之战,诸葛亮却犯了严重的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明达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街亭之战对诸葛亮的刻画,使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了。

三、作品介绍

  “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辑的三个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简称。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编辑者做了统一加工,按章回小说形式给予各篇以整齐的回目,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三言”中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明拟话本约占三分之二,其中可能也有冯氏的创作。“三言”的内容复杂,题材广泛,主要有:市民生活,婚姻爱情,政治斗争,狱讼案件,友谊交往,历史故事等。其中优秀之作,歌颂了人民的美好品德及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暴,反映了封建社会尔虞我诈的世态人情。但有不少作品存在着封建说教和迷信、消极思想。

四、“拟话本”

  宋元间民间“说话”(讲故事)时所用的底本称“话本”,摹拟“话本”形式写的短篇小说称“拟话本”。明代,群众爱好宋元话本,书商大量刊行,逐渐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他们人对旧话本的编辑、整理、加工,进而摹拟创制新作。这就出现了首先不是为说话人讲说,而是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摹拟的话本,通常称为“拟话本”。如“三言”“二拍”中的一部分明代文人的作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