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春季高考)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再认能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则是唯心主义。B项是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C项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D项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水岭,均不合题意,应舍去。误选者往往是因为混淆上述概念而造成思维混乱。
例2.(江苏)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C
解析:
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乘除法”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具体表现。A、D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的说法是片面的。
例3.(全国)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析:
本题是一道扩展性论述题,考查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该题用圆点提示考生答题的重点是在“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确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一些考生没能按要求做,而是像以往一样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点全部搬到考卷中去,工夫时间没少费,效果却不敢恭维。正确的做法是在将题目反复看几遍的基础上,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怎样被贯彻、被体现的,其中就有很多关于辩证法的内容,又是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结合的典型范例,如一分为二地把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人的经验——“无工不富”,正确处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并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循着这样的思路答题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此题的解题思路: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必须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其二要全面把握本地区的实际,其三,要把握本地区的特殊性,其四,根据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良好的效果。依据这四点来回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综合评价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