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解析:
此题为1999年全国高考题。题目引用了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句话,其意思是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不同了,采取的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应该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不能墨守陈规。四个选项中A项为正确选项,但是,正确率仅仅为35.3%。而43.5%的考生选择了D项。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对韩非这句话没有真正理解。
答案:A
例2、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弄清材料的内涵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这个中心意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次,准确把握题目的设问,此题要求回答的中心内容是“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此题设问要求回答中心问题时对所运用的知识范围作了限定,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最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上述材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
(3)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就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在,还要预测它的未来。
(4)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既要顾及它的过去和现在,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例3、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C.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解析:
此题考查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下岗职工能积极应聘到农村就业,的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深刻变化,转变了以往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勇敢地迈出第二次创业的步伐。A、B两项符合题意应该入选。尽管材料中明确指出是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但并非所有农村都如此。因此不能得出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的结论。事实上,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不少农民到城市里打工。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就业机会和途径并不少,主要在于能否转变观念。努力开拓。另外,也不能因此得出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的结论。我国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强农业、农村的建设,缩小城乡差别。C、D项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不能入选。
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