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大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第一,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1)实践证明了意识是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一样的,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正确。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差别。
(2)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差别,是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的和错误的差别。
(3)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场不同。
立场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就会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立场不同主要反映为阶级的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带来的认识差异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是否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其二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如果从各自具体利益出发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也会形成完全对立的看法。所以,我们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也是我们应该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同,他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于他人,这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也会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第三,知识构成不同。
从原有知识的性质上来说,一个人原有知识的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认识对象的理解。原有知识正确有助于我们对新的认识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从原有知识的数量上来说,正确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人们拥有正确知识的范围越广泛,程度越深刻,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可能正确。
(4)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