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解析



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性善”“性恶”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故①②不选。③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④正确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之间的关系,说明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是正确的,故选。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不计个人得失,以生死赴国,体现了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因此,选①③。人生价值并不排除个人利益,社会对人的尊重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故②④错误。

3.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去探望。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用蹬三轮挣来的近20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 )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答案:D

解析: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但A、B两项均片面地强调了其中的一方面,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选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