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交通、商贸、文化和旅游


 

一、考点诠释

(一)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表现

举例

人文因素(决定)

经济条件

经济

水平

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线路兴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

发达国家交通线覆盖率比较高

经济

需要

促进交通线的建设与扩建

大秦运煤专线的建设

科技

进步

克服自然困难,改善运输线路网络的地区布局

青藏铁路的建设克服了高寒、缺氧、冻土等世界性难题

社会因素

政治

稳定

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促进友好往来

京九铁路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

国家

安全

民族团结

环境因素

要考虑交通线在施工过程中和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铁路在选线时就充分考虑了对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影响

自然因素(重要)

地形

一定程度上决定交通线的具体选址

山地工程造价普遍高于平原地区

水文

决定水运线路的选择

河流上游一般水流湍急,不宜发展水运

气候

影响交通运输区位的选择

台风、浓雾等将直接影响海运、航空

(二)我国重要铁路干线的区位分析

干线名称

跨越省区

经过的主要城市

经过的地形区

意义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

蒙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的联系,分担陇海线的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国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

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与西部,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

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株洲、怀化、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京沪线

京津冀鲁苏

皖沪

北京、天津、德州、济南、徐州、蚌埠、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与华东,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大动脉

京九线

京津冀鲁豫

皖鄂赣粤港

北京、霸州、衡水、商丘、潢川、麻城、九江、南昌、赣州、龙川、深圳、九龙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缓解京广线、京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维护港澳的稳定繁荣

京广线

京冀豫鄂

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的运量

宝成—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世界主要的海峡和运河

1、海峡

海峡名称

连接的海洋

重要意义

马六甲海峡

南海与印度洋

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是亚洲东部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国家之间的捷径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波斯湾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

土耳其海峡

黑海与地中海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与大西洋

地中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惟一通道

英吉利海峡

北海与大西洋

西欧与北欧各国重要的海上通道

麦哲伦海峡

大西洋与太平洋

南美南部东西两岸的海上交通要道

莫桑比克海峡

南北印度洋

世界最长的海峡

白令海峡

北冰洋与太平洋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的惟一通道

2、运河

运河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基尔运河

莱茵—美茵—多瑙运河

京杭大运河

所在

大洲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欧洲

欧洲

亚洲

示意图

位置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地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中美地峡

日德兰半岛南部、德国北部

德国南部

中国东部

国家

埃及

巴拿马

德国

德国

中国

沿岸

气候

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沟通的海洋

(河流)

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红海)

太平洋—大西洋

波罗的海—大西洋(北海)

莱茵河—多瑙河

五大水系(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意义

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世界国际贸易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

国际贸易货运量仅次于苏伊士运河

世界上通过船只最多的国际运河,世界第三大通航运河

沟通和缩短了黑海—北海之间的航程

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历史上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现在浙江境内仍然通航,如今又作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道

长度、通航能力

173千米

≤25万吨

81.3千米

5~10万吨

98.7千米

约150千米

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比原航线缩短航程

比绕好望角航线缩短800~1000千米

比绕麦哲伦海峡缩短14500千米

比绕卡特加特海峡缩短685千米

   

回归

时间

1956年

1999年

     

(四)商业区位

(五)国际贸易的格局

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外贸商品构成及成因

出口商品构成

以工业制成品、少数农产品(小麦、玉米、畜产品等)和资本、技术为主

以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如橡胶、棕油、咖啡、铁、铜、石油、铝土矿等

进口商品构成

燃料和原材料为主

工业制成品为主

新变化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日趋增加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

原因

工业基础雄厚

工业基础薄弱

国际贸易基本格局

地位

优势地位

不利地位

原因

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燃料、原料,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

民族工业落后,经济仍未摆脱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出口商品单一,传统农矿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

解决方法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谈判)以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活动

(六)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

指示意义

物质文化景观

西双版纳傣家竹楼

竹楼的材料(竹子)和结构(高脚)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也记录了建筑技术水平

黄土高原窑洞

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少雨干燥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的地理环境状况及文化特征

北京四

合院

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四合院正房(上房)、厢房(下房)等的配制,反映出中国古代长幼、尊卑间地位的差异

精神文化景观

龙门石窟

反映了当时(北魏至唐代)该地(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佛教)、造像艺术水平

中国的虫神庙

虫种庙的分布反映了当时(明代)虫灾多发区的分布情况(以黄河下游为多,华中以南渐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省也有发生)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虫神信仰情况

宁夏的清真寺

既反映了回族等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文化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特点

(七)文化扩散类型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可将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的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如下表:

类型

概念

举例

传染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a.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c.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等级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者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

a.中央会议精神的层层传达;b.苏格兰威土忌酒从下层社会传入上层社会;c.日本“大化改新”从中央向地方推行大唐教育制度

刺激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滑冰到旱冰的文化实质是”滑”,但将冰刀改为滚轴

2、迁移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迁移扩散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化分布区。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通过移民而扩散到世界各地的。迁移扩散属于跨文化区的扩散。文化区之所以被分割开来,自然条件的阻隔是重要原因。

(八)旅游景观的欣赏

旅游景观类型

举例

最佳观赏位置

高大雄伟的山峰

泰山、庐山

远眺

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

科罗拉多大峡谷、桂林芦笛岩、长江三峡

置身其中近观

地貌的酷似造型

广东肇庆的七星岩、黄山的石猴观海、路南石林的阿诗玛

特定的观赏地点

瀑布景观

黄果树瀑布、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

适当距离仰观并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

以回环曲线构景为佳的江河及以旷景取胜的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除俯览外,还带有远望的景趣

较小的湖沼池塘

北大未名湖、济南大明湖

观景地点不宜过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等,并在水边铺小路

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

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

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九)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开发条件

影响因素

评价

游览价值

资源质量

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质量高吸引力大,开发条件好

集群状况

数量多少

景观群游览价值高,开发条件好

地域组合状况

各景观特征的差异性

地域组合好,开发条件好

市场距离(旅游地与旅游消费市场间的距离)

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游客的经济距离、旅游地的经济距离

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交通位置的优劣、交通通达度

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影响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服务质量

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环境承载量

容人量

旅游活动规模应与环境承载量相协调

(十)旅游活动带来的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后果

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产生各种废弃物,如废气、污水、垃圾等

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旅游地居民为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动植物资源,如捕猎动物、乱砍滥伐

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修建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及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

对背景环境造成影响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呼吸和汗水的作用以及少数旅游者的乱刻乱画

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破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

冲击当地正常社会秩序,如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公共设施等

二、复习策略

  物质和文化信息的交流、旅游活动,都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和贸易等方式来完成.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

  交通运输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纽带,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交通运输的布局对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旅游都影响深刻,通信和商贸是人类地域联系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人们在经济、文化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文化扩散与交流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旅游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本专题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

  结合地图学习我国主要铁路干线、世界上主要的航线以及铁路、公路建设的主要区位条件,掌握商业网点的形成因素,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理解当前世界主要贸易的基本格局,主要旅游点的分布,并能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要注意两大问题:

1、交通线的区位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制约。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选线原则。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要运用综合思维,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等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而且从环境方面要考虑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超过承裁量则使旅游环境恶化,小于承载量则造成资源浪费。

  游览价值的评价同样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低)、历史文化价值高(低)、非凡性强(弱);其次,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最后,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

  经济价值的评价主要考虑的因素有:①市场距离:主要是经济距离,其评价性语言为经济距离长(短)、经济价值高(低);②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其评价性语言为位置优越(闭塞)、交通便利(不便)、经济价值高(低);③地区接待能力,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区接待能力高(低)、旅游配套设施全(少)、服务质量高(低)。

  环境承载量的评价主要考虑环境承载量,其评价性语言为环境承载量大(小)与旅游规模相(不)适应、资源开发较好(浪费严重)、旅游环境良好(恶化)等。

例1、(2007年广东)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根据材料,回答(1)—(4)题。

  材料一 图1反映了西藏近25 年来国内旅游者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 图2反映了入藏游客量变化的季节性特征。

  (1)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多选题)下列对西藏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填正确项字母)。

A.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日温差大

B.北部降水丰富,强风雪天气多

C.水力资源、地热资源丰富 

D.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E.气温年较差大

F.高原湖泊多

G.空气稀薄缺氧

  (3)西藏近25 年来的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入藏旅客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2 分)

  (4)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3 分)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西藏的具体地理特点和发展交通的重大意义进行分析。解答第(4)题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语言的简明和准确。

答案: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ACDFG

  (3)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加快集中在4~9月(或夏季或夏半年或夏秋季或春夏季)

  (4)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利于加强西藏与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利于改善交通条件;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例2、下图是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I中的①是_______海。③是_______河。图II中反映伊兹密尔气候特征的是_______图。(6分)

  (2)简述伊兹密尔的气候特点及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图I中铁路②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写出第二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铁路线和东端港口名称,简述该铁路对世界交通运输的意义。

  (4)通过图I中③处的交通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有何特点?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西亚地区自然特征的了解,西亚地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等知识。第(2)题,西亚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要求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气候特征以及这种气候的分布规律。第(3)题,考查学生对亚欧大陆桥的掌握情况,起止点及意义。第(4)题,考查学生对海运特点的掌握情况,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速度慢、运量大、投入少、成本低等特点。

答案:

  (1)地中 苏伊士 乙

  (2)特点:冬温多雨,夏热干旱。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东岸。

  (3)陇海-兰新线。连云港。

  意义:沟通大西洋东岸地区与太平洋西岸地区(欧亚大陆东西岸)之间的联系。

  (4)速度慢、运量大、投入少、成本低。

例3、(2007·宁夏)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1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 )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解析:

  第(1)题,①地集市的周期为3天,其他6地的周期为10天,故①地的服务范围大,功能较齐全,级别较高;其他6地服务范围较小。功能较少,级别较低。图中7地集镇级别分为两级。第(2)题,①地成为集市,是因为附近的居民有购买的需求,集市的周期长短和规模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

答案:

  (1)A (2)D

例4、(2007·山东)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

  (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下表:

  完成下表:


川藏线

青藏线

地貌景观

起伏和缓的雪山、高原寒漠等

水域景观

以湍急的江水景观为主

植被景观

以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景观为主

观赏视角

以仰、俯视为主

  (3)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哪些促进作用?

解析:

  第(1)题。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方面列举。第(2)题,川藏公路途经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自然带垂直差异显著,有多种植被景观;青藏铁路途经青藏高原,是著名的高原湖区及大河源头;青藏高原地势起伏和缓,视野开阔,景观欣赏宜平视。第(3)题,对地方文化的促进作用可从促进相互了解以及加强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

  (2)①高山深谷 ②湖泊、河源风光 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 ④以平视为主。

  (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