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点诠释
(一)中国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1、主要经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北向南)
80°E经线依次穿过: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脉、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脉。
90°E经线依次穿过: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东缘、天山山脉、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东缘、昆仑山脉、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藏南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10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西部、祁连山脉、青海湖、巴颜喀拉山脉、横断山脉、滇南谷地。
11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陕南谷地、巫山、两广丘陵、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
12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渤海、山东丘陵、黄海、太湖平原、台湾海峡。
130°E经线依次穿过:三江平原、长白山。
2、主要纬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西向东)
北回归线依次穿过:云贵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峡、台湾山脉。
30°N纬线依次穿过:喜马拉雅山脉、藏南谷地、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舟山群岛、东海。
40°N纬线依次穿过: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50°N纬线依次穿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3、重要的经纬线交点
北回归线和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滇南谷地、西江中部平原、台西平原西缘。
30°N和90°E、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藏南谷地北缘、横断山区、巫山以南、钱塘江口西南。
40°N和80°E、90°E、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塔里木盆地西缘、罗布泊、河西走廊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渤海。
50°N和120°E的交点为大兴安岭西北部。
4、主要地形单元的经纬度范围
青藏高原(78°E~103°E,28°N~38°N)、内蒙古高原(100°E~120°E,40°N~45°N)、黄土高原(105°E~115°E,35°N~40°N)、云贵高原(100°E~110°E,23°N~28°N)、东北平原(120°E~135°E,40°N~50°N)、华北平原(115°E~120°E,35°N~40°N)、长江中下游平原(110°E~120°E,28°N~33°N)、塔里木盆地(75°E~90°E,35°N~43°N)、准噶尔盆地(85°E~90°E,43°N~47°N)、柴达木盆地(90°E~98°E,36°N~38°N)、四川盆地(103°E~108°E,28°N~33°N)。
(二)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三大自然区界线
2、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3、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4、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的腾冲市画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
5、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三)三大自然区
1、中国三大自然区及内部差异
|
东部季风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青藏高原区 |
自然区 |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 |
横断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 |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
地貌 |
三面环山、平原广布 |
地势西高东低,平原、高原为主 |
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
多低山丘陵 |
1000~2000米高原宽广、坦荡,少有山脉 |
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
南北各为东西向山脉、西北为高原、东南为南北向高山峡谷 |
气候 |
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积温:1400℃~3200℃ |
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积温3200℃~4500℃ |
亚热带季风气候,积温4500℃~7500℃ |
热带季风气候,积温>7500℃ |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积温:2000℃~3000℃ |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大,积温:3200℃~4500℃ |
高山、高原气候为主,积温<2000℃ |
植被 |
针叶、针阔叶混交林、草甸草原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热带季雨林 |
草原、荒漠 |
荒漠草原、高山上有森林 |
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谷地中有森林,山地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
土壤 |
肥沃黑土 |
黄土广布 |
贫瘠红壤 |
砖红壤 |
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 |
土层薄,发育差 |
作物熟制 |
一年一熟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一年两到三熟 |
一年三熟 |
|
|
|
农作物 |
春小麦大豆、甜菜 |
冬小麦、棉花、花生 |
水稻、油菜 |
水稻及热带经济作物 |
草原牧业为主、东部边缘旱作农业 |
草原牧业、绿洲农业 |
山地、高原牧业和河谷地带的耕作业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农业自然条件评价
|
有利条件 |
不利条件 |
东部季风区 |
(1)热量资源丰富,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均丰富,平原丘陵广阔,热量、水源、土壤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
(2)跨纬度多,自然地带的多样性和地形、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几乎世界上的一切作物均可种植
(3)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
(1)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严重;丘陵山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冬半年冬季风势力强大,容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3)广泛分布着各种薄、瘦、砂、粘、酸、盐、涝、板、冷、烂等性状不良的低产土壤,还有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1)光、热条件较好;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极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积累,作物产量高,瓜果、甜菜糖分含量高
(2)土地广阔,开阔的高原居优势,广大的山麓平原只要有水灌溉即可成为良好的耕地
(3)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供农业利用 |
(1)气候干旱,绝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2)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3)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普遍
(4)多种经营受到限制 |
青藏高寒区 |
(1)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方,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草甸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
(2)有大面积的高山、亚高山草原,是良好的牧场
(3)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有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
(1)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
(2)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
(四)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
地带 |
主要特征和优势 |
主要问题 |
发展方向 |
东部经
济地带 |
主要的农业基地;
最主要的工业区;
交通便利,海运独具优势;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最高;
城市分布最密集 |
能源、原材料不足;
北方各省区淡水短缺;
环境污染严重;
江河下游的涝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 |
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建设人才、信息、外贸、国际金融、海洋开发基地;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拓展新兴产业 |
中、西
部经
济地带 |
面积广阔;
能源和矿产丰富;
我国主要的牧区和粮食、棉花、油、糖的重要产区;
中部地带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
中西部边境贸易有较大优势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
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
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 |
(五)中国国土整治
1、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
问题 |
产生原因 |
治理措施 |
东北平原 |
黑土流失 |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
华北平原 |
春旱 |
总降水量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蒸发大 |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
夏涝 |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入海 |
盐碱 |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 |
酸性物质中和,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
春季风沙 |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壤沙化严重 |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
水土流失
严重 |
夏季降水集中、黄土质地疏松、丘陵地区土层薄、植被稀疏、长期的滥垦滥伐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 |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
洪涝 |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 |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
水污染 |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
江南低山丘陵 |
红壤有机质
少、酸性强、
土质黏重 |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
东部沿海 |
台风 |
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低压强烈发育 |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
2、三类灾害区的防治模式典型案例
|
黄土高原 |
西北地区 |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 |
水土流失 |
土地荒漠化 |
移民安置 |
生态环境问题 |
成因 |
自然
因素 |
沟壑纵横,地形坡度大,土层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
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植被稀疏,风多风大,平地上疏松沙质沉积物深厚 |
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
人为
因素 |
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
破坏植被(森林、草地),围湖造田 |
主要
措施 |
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以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以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飞机播种造林,钻孔深栽,营造防护林
工程措施:沙障固沙 |
开发性移民就近安置 |
搬迁、移植、人工培育 |
3、三类农业区域的开发
区域 |
农业中、低
产田治理 |
山区农业资
源的开发 |
商品农业区
域的开发 |
区域
区位
特征 |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
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多低山丘陵;季风气候显著,水热配合较好;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
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域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季风气候区,水热配合较好;平原面积最大 |
优势与问题 |
优势 |
平原地势低平;水资源丰富;土壤质地好 |
光热水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更新能力强;土地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 |
平原面积广大,耕地广阔,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土壤肥沃,水热协调 |
问题 |
旱涝、盐碱、风沙危害严重 |
气象灾害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严重 |
黑土冲刷严重,肥力降低;森林破坏严重,质量降低,覆盖率减小 |
整治与发展方向 |
治理低湿洼地、旱涝盐碱地 |
发展立体农业,形成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进行生态建设 |
开发土地资源,整治利用黑土,计划开发沼泽土,建设商品粮和林业基地 |
典型治理
模式 |
低湿地治理——辛店洼鱼塘一台田模式
盐碱地治理——北丘洼调控水盐运动 |
立体农业——千烟洲模式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系列开发——商城模式淮南麻鸭系列、中华猕猴桃系列、残次木材系列 |
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安图县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 |
4、三种区域优势的发挥与规划
|
主要优势 |
发展障碍 |
开发措施 |
西南地区 |
临国多,有边贸优势;西部开发与沿边开放,有政策优势;矿产、能源、生物物种、旅游资源丰富 |
地形崎岖、地质灾害多、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
改造原有铁路和公路,提高运输能力;整治通航河道;发展航空;加强和规划区际、省际出口通道和国际通道建设 |
海南岛 |
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靠近国际深水航线的岛屿,有交通优势;临近珠江三角洲和港、澳、东南亚,有区位优势;热带海岛,有气候与海洋资源优势 |
开发晚,基础薄弱;中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琼州海峡阻碍与大陆的陆上联系 |
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冬季瓜菜与育种基地,发展热带农业与海洋水产业;环带布局产业;建设粤海铁路 |
上海地区 |
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素质高、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落后;能源、矿产短缺 |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开发浦东新区 |
二、复习策略
中国区域地理是整个地理学的基础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的学习考查大都以中国区域地理内容为背景。
空间定位是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切入点。一般以其为突破口先判断出地图中所示地形区,再作相应解答。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分别突出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农业区的综合整治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内容。我国区域差异显著。只有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针对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宣搞好国土整治,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收入的稳步提高。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本专题内容一直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在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详细阅读图示、材料、表格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关键。从中找出主要的经纬线、山脉、分界线、特定的地理事物,从而对所提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2、对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四大综合农业区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比较法,找出其差异性和相同点,然后加以记忆、理解,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山区资源和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的区位特征。确定整治方法和发展方向。
4、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旱涝灾害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它们的分布地区和形成原因,然后确定其治理措施。
5、社会经济开发建设的学习,着重掌握西南地区、海南岛、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发展障碍,以及西气东输的路线及其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复习国土整治过程中,要做到两点:
1、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有关这一知识专题内容考查所创设的“地理情境”往往落实在某一实际区域。全面了解区域背景,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是进行区域国土整治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需要养成看图、析图的习惯。对于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应选取不同的区域范围(可整体,也可局部小区域)加以空间定位,结合图文信息,具体分析区域主要特征。
2、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问题
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具体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是进行区域国土整治的关键。区域地理现象及问题是区域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在高考试题当中往往是“地理情境”的主题,与这些现象及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当然也就是试题设问的主要内容。对区域地理现象与问题的思考,必须与地理原理有机结合,不但要寻找“有什么”(地理信息)。更多的要探究“为什么”、“怎么样”。
三、典例剖析
例1、(2007年北京文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概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
第(1)题,根据年降水量图例,可判断出降水量的分布状况。第(2)题,本题问的是河流的特征,要从水文和水系特征来回答。另外做题时要仔细读图及图例,图中区域位于我国的天山附近,为内流区域,多内流河;因河流的补给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故多时令河,且流程短,流量季节变化大;因纬度较高,冬季有结冰期。第(3)题,河流上游截流,导致下游缺水;用水过度,导致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会导致荒漠化发生。第(4)题,本题考查了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河流提供供水功能,铁路沿线交通便利。第(5)题,主要考查了亚欧大陆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
(1)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3)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4)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5)使亚欧大陆交通更为便捷,贸易距离缩短,推进商品交换,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例2、(2007年全国文综Ⅱ)读图,回答(1)~(2)题。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乙地坡度较陡,流水侵蚀作用强,最易造成水土流失;甲、丙、丁三地地形相对平坦,且丙地为梯田,水蚀作用较弱,故选择B项。第(2)题,丁地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地下水出漏并且有河流,灌溉条件最好。
答案:
(1)B (2)D
例3、(2007年全国文综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根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____。乙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___平原。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份 |
稻谷 |
小麦 |
玉米 |
合计 |
2001 |
686.9 |
53.8 |
2609.5 |
3350.2 |
2003 |
541.0 |
22.1 |
2627.2 |
3190.3 |
2004 |
600.1 |
11.4 |
2901.5 |
3513.0 |
2005 |
654.0 |
9.5 |
2775.2 |
3438.7 |
(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________,2005 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甲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不利于玉米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玉米生长有利;我国玉米产地主要在松嫩平原。第(2)题,从表中可知稻谷种植面积先降后升。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2901.5÷3513.0=82.6%,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9.5÷3438.7=0.28%。
答案:
(1)温带大陆性 降水少(干旱) 畜牧业 温带季风
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长松嫩
(2)先降后升82.6%0.28%
例4、(2007年广东)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 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
材料二 G省地处云贵高原,下图和表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图和表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
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
坡度范围 |
<13° |
13°~17° |
17°~21° |
>21° |
地形坡度 |
-0.17 |
-0.73 |
-0.65 |
-0.24 |
土地开垦率 |
0.54 |
0.76 |
0.78 |
0.44 |
(1)根据图,在_______米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_______米的区间。
(2)根据表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是_______和_______;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多选题)
A.土地开垦过度 B.环境(植被)遭受破坏
C.降水丰富 D.修建梯田
E.地表崎岖
(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 )
A.云贵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山东丘陵
(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
解析:
解答本题的思路:(1)认真分析图表材料;(2)结合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云贵高原发展经济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
答案:
(1)800~1300>1600
(2)13°~17°17°~21° ABCE
(3)C
(4)优势:①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②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③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④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或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⑤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⑥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⑦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劣势:①地形崎岖(或起伏大);②平原面积小;③交通不便;④经济发展水平低;⑤地质灾害频繁;⑥石漠化较严重。
对策:①大力发展交通;②加强与周边地区(或与国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③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水力、矿产资源),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工业;④大力开展农业多种经营;⑤大力发展旅游业。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