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考点诠释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

特点

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

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较大的变率

农业:提供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充分而合理地利用

建筑:街道、城市规划等

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

海洋资源

种类多、资源丰富、分布不平衡

渔业生产:世界五大渔场、中国和日本海洋渔获量较多

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勘探和开发;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围海和填海造陆

陆地资源

数量有限性、利用潜力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成因关联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的利用:柴草→煤炭→石油→新能源

(二)我国主要的陆地自然资源概况

资源类型

特点

分布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荒漠、山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耕地:东部季风区

草地:西部非季风区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建用地,开垦宜农荒地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

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生物资源

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森林:东北、西南山区

草原:西部非季风区

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减少

营造防护林;规定合理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

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多,有色金属南方多

铁:辽、冀、川

铜:赣、滇、皖、鄂

铝土:晋、豫、黔、桂、鲁

磷:鄂、滇、黔、湘

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冶炼的难度;乱采滥挖,浪费严重

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

(三)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盐碱化

酸化

污染

原因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

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蚀等,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们健康

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

施有机肥,加熟石灰

预防为主,治理污染源

(四)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与对策

1、资源利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其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和开垦。水资源短缺是因为人类消费量剧增,以及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耕地资源减少及退化主要是因为人口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矿产资源数量有限,而消费量增长很快,出现枯竭。

2、我国资源分布格局存在问题、对策

  问题: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资源整体分布与经济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资源短缺;本部地区资源丰富,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未大规模开发。)

  对策:跨区域资源调配(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晋煤外运、西气东输等)。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原因

  (1)煤炭比重最高。原因: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带来问题:大气环境恶化,产生酸雨;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全球变暖。

  (2)天然气比重太低,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重点是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原因:天然气具有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等优点。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天然气较早,有较成熟的开发经验。

4、我国能源利用问题、对策

  问题:能源紧张,人均消费量低;能源利用率低,能耗大。

  对策:加强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使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渠道;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特别是东部能源紧缺地区);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五)区域资源问题与对策

1、华北地区严重缺水

  原因:①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小,径流量小;②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量大,人均水资源少;③水污染严重,浪费现象严重。

  对策:①兴建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②节约用水(在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可有具体节水对策);③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④因地制宜采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增加水源。

2、黄河断流问题

  成因: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沿河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大;③管理不够,水资源浪费大(西部河流水位下降:过度放牧、开垦、涵养水源能力差)。

  对策:加强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开源节流。

3、评价南水北调工程三条调水线路优缺点

调水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起迄点

江苏江都—济宁—天津

三峡、丹江口—郑州—石家庄—北京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黄河上游

可调水量

丰富

较多

较多

可调水质

先治污后调水

较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调水;黄河以北水可自流

自流调水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调水可用的配套设施

利用京杭大运河水道

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4、西电东送路线

  北线——山西(火电)、黄河上游(水电)→京津唐工业基地,中线——三峡(水电)→沪宁杭工业基地;南线——红水河(水电)、六盘水(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影响:对输入地——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变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对输出地——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六)主要气象灾害

种类

概念

成因

发生时间和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防御措施

台风

飓风

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由热带气旋转化而成 

每年的夏秋季节

亚洲东部、南部和北美洲东海岸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闽、粤、琼等

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暴雨洪涝

指24小时雨量在50毫米以上

自然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等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全球范围

亚洲是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中国因季风气候最典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

经济财产受损

监测和预报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区

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

全年全球范围都可能发生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采取多种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寒潮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

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冷锋)

发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 

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

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加之地表植被破坏

冬春季节,以春季最严重,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范围广,影响生产和生活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环保意识

(七)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高温岩浆、气体、碎屑喷出地表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还可诱发地震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

同“滑坡”

分布

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主要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同地震带分布

山区   山区

\  /

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

特征

周期性

周期性

偶发性

偶发性

(八)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防治对策

 

自然灾害

防治对策

气候气象灾害

梅雨

降水多——排水;出现“空梅”——引水灌溉

台风

及时预报,作好抗台风过境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春旱

引水灌溉

夏涝

低洼地排水,河流疏浚,加固大堤,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薄膜覆盖等

寒潮

加强警报,作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干旱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地质灾害

地震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二、复习策略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说,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自然灾害多数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却成为了阻碍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资源与能源短缺、自然灾害的防治是世界各国面临和关注的共同问题,因此本专题内容时常成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1、自然资源按下列顺序复习:

  某资源的分布→某资源的特点→某资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2、列表比较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危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意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用炸弹爆炸力和杀伤力之间的关系比喻震级和烈度比较形象。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3)震源深浅,烈度越大。(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我国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和水源条件。第一,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内因和必要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和岩性、地震和新构造运动以及某些物理作用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控制着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提供方式、速度和数量,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是地貌条件,这也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它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使泥石流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性。地貌条件主要是指泥石流沟的沟床比降、沟坡坡度、坡向、集水区面积和沟谷形态等。第三是水源条件,它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水源是大气降水(特别是暴雨),其次是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此外,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过程。比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矿山开采中的乱挖乱采和不合理弃碴、以及山区修建公路、铁路时非科学地就地取料(如土石和弃碴等)。

三、典例剖析

例1、(2007年,全国文综Ⅰ)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据此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解析:

  第(1)题,阳光房是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来保持阳光房内较高的温度,改造的是自然条件中的热量。第(2)题,海拔较高的地区,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温低,不利于蔬菜生长。若搭架盆栽,植物生长不再受地温低的影响,而是受气温影响,而阳光房内气温较高,对蔬菜生长有利。

答案:(1)A  (2)C

例2、(2007年,广东文基)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人泥潭,用力往上爬

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解析:

  沼泽地往往比较深,竹杆与沼泽地接触面积较小,浮力小,借助其往上爬,根本起不到作用。

答案:C

例3、(2007年,江苏)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图中虚线表示山脊线或溪流。读图,回答(1)—(2)题:

(1)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景观相符的是( )

A.a            B.b

C.c            D.d

(2)d图中甲处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滑坡           B.地震

C.泥石流          D.火山

解析:

  第(1)题,a图陡崖位于山谷顶端,d图陡崖位于山脊处,这两处都不能形成瀑布;b、c两处陡崖都可形成瀑布,但b处陡崖相对高度较小,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第(2)题,d图陡崖位于山脊处,不会形成泥石流,但易形成滑坡。

答案:(1)C  (2)A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