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解读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与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美苏争霸),世界格局的变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二)策略设计
归纳整合为若干子专题,突出主干,强化落实,如近代早期和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及其启示,近现代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启示等,形成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各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综合实力的强弱等历史启示。
(三)内容精讲
1、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方式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方式是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般途径。主要有四种不同方式: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法等国。②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等国。③通过资产阶级改革,如俄、日等国。④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如德、意等国。这些不同的方式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2)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背景的共性与差异性
共性:①各国革命或改革前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而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得以爆发的必要社会历史条件。②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深刻动因。
差异性:各国所受的阻碍和束缚不同。有封建专制或封建残余势力的阻碍,如英法俄等国;有殖民主义的阻碍,如美国;有分裂割据势力的阻碍,如德意志、意大利;有黑人奴隶制度的阻碍,如美国内战前的矛盾;有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如日本。此外革命和改革的领导力量也不完全相同。在看到资产阶级起主要领导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其存在的特征,如北美独立战争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联合领导的;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当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皇帝主持推行的;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领导的。
(3)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作用: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通过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一方面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改革更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法宝。
2、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点:
(1)19世纪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力的发展水下较低,资产阶级的力量也相对弱小,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但手工工场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改造整个社会,更谈不上改造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还远未健全和完善。拿破仑战争的失败,表明当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封建势力还占有明显的优势。
(2)19世纪初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工业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纷纷出现,包括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多数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垄断组织产生并发展壮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以英、法、美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由于德、俄、日等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比较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带有较浓的封建色彩。
3、对近代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认识
(1)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政治现象。整个近代时期一直存在着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专制主义是奴隶和封建主专政体制传下来的,他们专政的时间远比刚刚启动的资本主义力量要长得多,留下的传统也强得多,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所以,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2)西方民主政治有三大特点:一是公民民主,实行普选制。二是政党政治,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三是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议会作为真正的立法机构。这一套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秩序、保持经济发展。
4、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比较
(1)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共同原因:①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并受到客观环境制约,转嫁危机的回旋余地小,致使社会动荡,为法西斯上台提供机遇。③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极力想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外扩张的要求强烈。
(2)两国法西斯专政的相同特征:①都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②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职能无限扩大。③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废除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专政和党国合一的独裁统治。④都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和侵略。
(3)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不同特点:德国是通过法西斯政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而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其特点是:①有一个以希特勒为领袖的强大的法西斯政党,并发动了有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夺取全国政权。③对原来的国家政治体制作了彻底改变。日本的特点是:①通过军部这一国家机器建立法西斯专政。②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④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并没有突破近代天皇制的框架范围。
5、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20世纪初至二战)
(1)基本史实: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际共运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苏俄(联)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和五年计划战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在经济方面存在着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而片面追求重工业、在政治方面存在着个人崇拜、破坏甚至践踏民主与法制等严重缺陷。
②20世纪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点工作是反法西斯。共产国际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苏联也对一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给予过实际的帮助。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2)基本认识: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
②苏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使轻工业、重工业和农业等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
6、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二战后初期至今)
(1)基本史实:
二战后,国际共运经历了迅速发展——分化动荡——暂时挫折——探索发展的曲折历程。
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影响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胜利。
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苏联模式的影响都进行了改革,但改革都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各国对本国国情也未能客观把握,加上苏联的粗暴干涉和“冷战”格局的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改革纷纷受挫。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中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逐渐尖锐,中苏关系于20世纪60年代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趋于瓦解,社会主义处于动荡时期。
③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各国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是,中国在历经曲折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结合基本同情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和可贵经验。
(2)基本认识
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对本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潮也有低潮,呈波浪式前进、曲折的发展,主旋律基本不变。每一次高潮都前进一步,取得高出以往的新成就。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事关革命的成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7、社会主义各国发展和改革的共同启示
(1)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自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就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
列宁是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提出了较好的思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继续探索的结果,就是形成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模式。这种模式第一次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比较可行的体制框架,也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决不是社会主义最佳的,更不是唯一的模式。当苏联模式无一例外地在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并显现出弊端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必然要进行体制改革,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苏联、东欧的改革实践看,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没有冲破传统旧体制的基本框架,因而旧体制所固有的弊端如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效率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缺乏民主、官僚主义严重等没有得到克服,反而积重难返。改革中出现这些教训,本应引起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进一步思考,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找准方向把改革引向深入。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东各国党的领导人都从否定传统体制转到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企图全盘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的做法以摆脱困境,如推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化和思想多元化等,最后失掉了执政党的地位,使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同家政党吸取了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的改革。我们的基本制度是好的,必须坚持,这是改革的政治保证和基本原则。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样面临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目前对生产力的最大束缚,就是旧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因而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旧体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浪潮表明,各社会主义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又吸取了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教训,使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遵循一些规律。①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当作新的模式照搬过来。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衡量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也是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使之不断完善。为此,要大胆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最后,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执政党建设好,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
8、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基本史实:
①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上半期)。任务是反殖民侵略反封建,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是高潮。同时,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②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是其新的特点,主要事件是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案和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一战后初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1918~1928年)。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再次走向高涨。主要事件有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把民主革命推向高潮。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共产国际七大反法西斯政策的推动下,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密切结合起来,这是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主要事件有中国、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主动地付诸实践。在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日,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二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亚洲各国人民相继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赢得了独立,一些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如蒙古、朝鲜、越南、中国。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二战后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为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万隆会议使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反帝的道路。
⑥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加坡、韩国成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但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等问题。经济发展缓慢。西亚国家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从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基本认识:
①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治情况的不同,决定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民族解放运动便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制约着这些国家以后的发展方向。
②亚洲各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致使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③列强侵华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侵略为前提,政治侵略是保证,文化侵略是补充。
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随着本阉经济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变化呈螺旋式上升。
⑤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
9、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建立,实行于欧洲、中东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实质上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对世界霸权的重新瓜分,后来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而瓦解。
(2)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形成,基本特征是以苏联、美国为核心的东西方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美苏争霸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其结束。
(3)世界多极化趋势
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表现为美国、西欧、日本、中国、俄罗斯(“一超四强”)的并存。
(4)规律
①国际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虽然处在不断的调整中,但其根本特征不变。②国际格局的建立以相应的国际力量为依据,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引起国际格局的变革。③世界大战必然打破旧的国际格局,也彻底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因而战后初期是建立新的国际格局的绝好时机;如果缺乏这一时机,新的国际格局将在各国力量对比的缓慢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④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10、制约各国相互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
(1)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时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它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各国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包括:稳定的政治局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四个方面往往决定一个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从而影响地区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的全局。
(3)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4)各国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多是负面的;正常的意识形态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大国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造成国际矛盾。
(5)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讦,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更有甚者,有的国家统治者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政治斗争。
(6)地缘政治的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政策、中国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都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
例1、(2006·天津)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关于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解析:
本题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史实切入,考查对“议会”概念的掌握,答题时依史实选择正确选项,选项A中两党制形成不符合史实,选项B中总统与国会相互制衡,选项D中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答案:C
例2、(2005·全国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作规定的历史背景。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发生的变化。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
题目围绕美国公民的选举权组织材料,纵向地反映了美国公民权的历史发展过程。阅读材料时既要关注选举权的继承与发展,也要注意每一个变化的时代背景。本题设问中的中心词:原则、变化、启示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在答题时应注意。
答案:
(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
(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
(3)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4)(评分说明:只要是依据教材、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斗争的结果等,即可得满分。)
例3、(2000·全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析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说明: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一、二问根据设问自身的提示和相关的政体特征不难作答。第三问则要求考生要从两类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即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方式的影响上去分析理解,才能正确作答。
答案:
(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专制。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的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例4、《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并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概要指出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改革调整”的含义。
(2)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指出各次改革调整的积极作用。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解析:
本题以改革为切入点,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新情境,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旨在考查阅读能力、综合认识、归纳和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答准第(1)问,这是答好后两问的基础。第(1)问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要注意题干中的“特点”“积极作用”和“各有”等词语,答题时应简明概括。第(3)问谈“认识”,关键是从两种制度的“经济体制”角度思考,答题时,要注意第(2)问的内容。
答案: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实施新政;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同了苏维埃政权。②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积极作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并促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作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