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1、与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改变了征税的标准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2、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减赋。”其具体做法是( )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3、《史记》载:“渠就用注填之水,溉泽卤之地四百余顷,顷收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六辅渠                D.芍陂

4、我国长期以来南北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改变。主要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④南方统治者的扶农政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其重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植被生长

B.战乱减少局势稳定

C.农耕区域缩小、畜牧区域扩展

D.政府环保意识增强

6、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不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江南经济地位上升

B.经济中心已经移到南方

C.大运河发挥了水路交通作用

D.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7.“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

①描写了隋唐时期开垦山地的现象

②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④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

A.三国时期               B.南朝时期

C.唐朝                 D.南宋

9、1980年12月,在广西发掘的一座古代窑址中出土了三件瓷制烟斗和一些烟叶残存物。据此判断,这一古代窑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0、透过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我们可得出( )

①唐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    ②唐朝商人众多

③唐朝商业繁荣         ④商业繁荣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1、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 )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

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有( )

①农业商品化加强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劳动力也成了商品     ④区域性的商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明朝时期我国江浙地区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的市镇,与战国时期的城市相比的主要特点有( )

①多为工商业中心       ②个别出现新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       ④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制止农民弃农经商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稳定的财政收人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15、从下表可推断(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5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南北方人口比例差开始缩小

④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不断南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阅读中国古代人口、田亩情况统计图,公元1655年人口数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政权控制的疆域缩小        B.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

C.人口统计有稳瞒不报现象        D.长期的社会动乱和战争

  乾隆年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水溢为患。”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此时我国南北各地湖泊大多也出现类似情况。回答17—18题。

17、上述材料突出地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

A.人水争地               B.人定胜天

C.水患严重               D.治水功显

18、造成上述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迅速

C.政府鼓励垦荒             D.缺乏可耕土地

[提示]

19、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阅读以下地图

  回答:

  (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简要说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

  (2)结合秦汉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魏晋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南方扩展的格局及其影响。

[答案]

20、自古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它也对国家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及图表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柱状图(单位:万户数)

  材料二 中国古代黄河泛滥次数表

朝代

西汉

明朝

清朝

每百年泛滥次数

5.7

10.3

37.5

——《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各时期人口的分布状况并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从自然地理的变化及成因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唐代以前人口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北宋以后转移到南方地区。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