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经济成长历程

 

一、复习策略

(一)考纲解读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与效果,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策略设计

  归纳整合为若干专题,理顺线索突出主干,强化落实,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中国近代各阶级的土地政策,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等,形成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等思想认识。

(三)内容精讲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类别

《天朝田亩制度》

《新资政新篇》

背景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强盛

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落

经济主张不同

主张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

主张保护私有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不同

反映了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作用不同

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付诸实践

时代特点不同

标志着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极大空想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联系

联系:①《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②两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

2、中国近代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分配问题)。

  ②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表明资产阶级己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又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一时期,以中共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它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从而使革命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②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它保证了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这一政策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③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共在解放区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它使解放区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延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内容庞杂,涉及军事、经济、教育和外交,主要是创办了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交通企业,在古老中国的荒原上,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民用工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生发展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主要表现在:首先,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第三,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利权。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殖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①背景: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瓦解;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特点:集中于东南沿海;以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③影响: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作用日益增强。

  (2)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特点:数量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分布区域扩大。

  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3)一战期间短暂发展

  ①原因: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鼓舞;实业救国思潮。

  ②特点: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短暂繁荣。

  ③影响:推动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则十分稀少;从部门分布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从实力看,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从产生原因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才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对中外反动势力依赖和妥协的一面。

  (2)历史作用:①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进步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③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艰难起步阶段(1840—1895):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当时,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主要表现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当时,担负现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振兴经济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在一起,“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由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政治、文化领域)扩散。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曾经推动过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7、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1)先天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现代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和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2)后天政治障碍: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占有压倒优势的是官僚资本,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

  (3)缺乏正确道路:一般来说,工业化发韧于轻工业,扩展到重工业,延伸至农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而中国工业化则先重后轻,农业严重滞后。

  (4)没有科学决策:近代历届政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近代教育严重滞后,中国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所困扰。

  (5)缺乏安全政治环境: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影响近代化顺利进行。

二、典例剖析

例1、(2006·全国Ⅱ)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工业

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性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的资金完全来自政府,而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答案:D

例2、(2006·江苏)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C、D三项是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答案:A

例3、(1997·全国)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时间跨度较大,审题时要注意“不同时期”四字,进而比较中共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政策之间的共同点。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未触及土地所有制问题,因而不具备“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性质,故凡含有②的选项都应排除。

答案:C

例4、(2006·江苏)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三种不同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是分析它们的阶级性质,这是它们的本质区别。影响结合史实作答即可,从影响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谁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谁就能领导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而这一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

答案:

  (1)三者性质与影响:《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历史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例5、(1997·全国)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解析: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概述1949年前的民族工业的兴衰过程,一是说明其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第一问较易,但考生应注意在概述兴衰过程时应结合有关社会背景。第二问难度较大,在说明其历史地位时应既要分析其自身特点,又要分析其历史作用,这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答案:

  (1)兴衰过程:鸦片战争,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2)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开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