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历程

 

一、复习策略

(一)考纲解读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潮的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北洋军阀前期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二)策略设计

  归纳整合为若干子专题,理顺线索,突出主干,强化落实。如:列强在华势力消长与侵华格局的变化,中国近代追求民主政治的三次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中国近代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比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特点,清朝晚期与民国时期的外交,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等,形成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次提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思想认识。

(三)内容精讲

1、近代列强在华势力消长与侵华格局的变化

  (1)鸦片战争中,英国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侵略优势。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列强一方面勾结起来,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互相争夺侵略利益。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被中国人民广泛而顽强的反抗斗争粉碎。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这样,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之机,出兵侵占中国山东,并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侵略权益。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格局。

  (4)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被打破,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不安。在1921年到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西方列强迫使日本妥协,恢复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再次打破列强侵华的均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逐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格局。

  (6)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美国乘虚而入,通过援助国民党打内战,攫取大量侵华权益,成为抗战以后最主要的侵华国家。

2、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列强侵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主观上的破坏性与客观效果上的建设性并存。

  (1)近代列强的侵华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在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动统治黑暗,革命长期不能成功;经济上民族经济发展受阻,长期贫困落后。

  (2)从客观效果上看,经济上,由封建经济走向半封建经济就不能说不是一种倒退。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既有掠夺中国财富的一面,又有客观上带来西方文明,冲击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促进先进生产方式产生的一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封建上层建筑的崩溃。需要注意的是:①列强侵华只是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工具,其主观动机并不是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进步。②相对于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3、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三次高潮

  (1)第一次高潮: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了一种“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

  (2)第二次高潮:打倒北洋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挂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实行的仍然是专制主义,直到20世纪20年代,各革命阶级和阶层联合起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第三次高潮: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工农群众,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4、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类别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原因

更多归罪于清政府的腐败内政,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的产物

指导原则和

组织方式

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

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也没有革命纲领

与宗教的关系

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

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对外关系

一些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侵略凭借的先进生产方式,盲目排外

结局

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而失败

影响

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也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5、中国近代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异同点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既对立又统一。

  (1)相同:①经济基础:都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新的政治模式,其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②历史主题:都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两者的共同起点,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③实现途径: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目标前途: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对封建主义又是两者共同的目标。

  (2)不同:①表现形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维新派怀着由改革求立宪的信念,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革命派则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从正面有力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②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史上取得的伟大成果。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历史的四个转移

  (1)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中共在实践上已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表明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已上升到理论高度。

  (2)中共的最高决策由错误转移到正确。1927年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革命的中心区域由南方转移到北方。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表明“转移”开始,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表明“转移”完成。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倡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明“转移”开始。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表明“转移”初步完成。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国共对峙时期

  ①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②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

  (2)抗战时期

  ①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②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③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解放战争时期

  ①抗战结束后,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②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③积极参加政协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协议。④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1)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阶段特征

  ①合作: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二七”惨案后,中共吸取教训,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②对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形成了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③再合作:由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20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④再对抗: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由合作走向对抗,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国共关系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②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9、清朝晚期与民国时期(1840~1949)的中国外交

  (1)清朝晚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国家的落后。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②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外国控制。

  (2)民国时期:①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争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②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和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③1924年孙中山北上,在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1925年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等谈判条件。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④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归还中国;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

10、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纵向分析可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

  (1)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物质文明。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洋务派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和鉴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学并付诸实践,创办新式学校和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2)第二阶段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君主立宪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3)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伦理道德宣战,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文化运动,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

  但以上各个阶段学习西方并未与中国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而真正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1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具有一致性。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除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4)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步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经验借鉴,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5)出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

  (6)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12、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1)巨变:

  ①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②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仅有地主阶级,还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仅有农民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都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③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④在阶级及经济结构上,从原来地主与农民阶级的单一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⑤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就是明显的例证。

  (2)启示: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不可偏废。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解放这一历史性巨变。

二、典例剖析

例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解析:

  严格来说,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的历史。中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有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因而简单地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的起点定为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属中国古代史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即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A

例2、(2006·江苏)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是一道历史情境式选择题,实际求答1898年时西方列强已经取得的在华特权。开设工厂的特权始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建立教堂的特权始于1844年的《望厦条约》,而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和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故选②③。

答案:B

例3、(2006·广东)“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解析:

  抓住歌谣中的关键词:“天兵”“南京”“田地分”,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出这首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以后,推行《天朝田亩制度》,把土地分给农民。

答案:C

例4、(2006·广东)下列对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都主张平均地权

B.都意图削弱满洲统治者的权力

C.都带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都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解析:

  主张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戊戌变法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是维新派的主张。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B项也不正确。但两者都是在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都带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答案:C

例5、(2005·全国)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解析:

  A项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B项中实行“三三制”正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实行的措施,起到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C项中减租减息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D项则是中共在思想方面建设的措施,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B

例6、(2006·广东)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回答:(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解析:

  解答第(1)问思路要开阔,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回答第(2)问则要运用政治知识,说明其阶级属性即可。

答案:

  (1)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2)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