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病句辨析与病句修改


 

  把握考点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的能级要求为D(表达应用)。

  了解病句类型:包括结构性病句和语义性病句两大类。

一、结构性病句

1、语序不当

(1)定语的位置不当

  ①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②定语被放在状语的位置上;③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2)状语的位置不当

  ①状语被放在定语的位置上;②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3)虚词位置不当

  ①否定副词“没有”、“不”的位置不当;②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4)主客颠倒

(5)分句位置不当

  ①递进复句中轻重颠倒;②承接复句中先后颠倒。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4)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7)并列成分不完全搭配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②缺谓语;③缺宾语。

(2)成分赘余

  ①语义重复;②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赘余;③主语、谓语、宾语中同义成分赘余;④滥用介词;⑤滥用关联词。

4、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2)双主语

(3)层次不清

二、语义性病句

5、表意不明

(1)语音歧义

(2)语义歧义

(3)语法歧义

(4)语境歧义

(5)指代不明

(6)虚词多义

(7)省略不当

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

(3)强加因果

(4)否定不当

(5)不合事理

熟悉常见题型:

1、“四选一”的选择题:①选出有语病的一项;②选出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分值为3分。

2、主观题:综合修改一段话中有毛病的地方。分值常常达4分以上。

  明白考查重点是结构性语病。

  明确做题思路:

  做题的时候,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随之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记号来提示自己。

  答题顺序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是否残缺

  ②带关联词的,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果连接的是相同的主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主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⑦带有大约、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看是否符合逻辑。

  ⑧中心词前面有较长的定语,应看定语的排列顺序是否按领属性-数量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的顺序排列

高考真题:

例1、(2007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语句表述准确规范,为本题正确选项。B项“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语序及表述不合理,应为“很少有国家制造口径7毫米以下的狙击步枪”。C项“大家都以为……,看到……”主语是“大家”,后面“使大家恍然大悟”缺少主语,可改为“大家才恍然大悟”。D项“一台”与“剧本”搭配不当,可改为“一部……的剧本”。所以,答案为A。

  病句有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两种,这是对辨析能力的一种细化,前者侧重在辨析表达是否正确,后者侧重辨析表达是否明确。两种考查方式相辅相成,分别从结构和语义两个不同层面上强调了恰当表达的重要性。

例2、(2007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B.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C.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D.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既大又美的花园。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A项,“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是“意境”的定语,句子主干为:“意境丰富和提高了表现技巧,做出贡献。”主宾搭配不当。把“努力创造的”中的“的”改为“了”即可。B项,缺宾语。在“提升”后面加“它们”,在“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中的“为”的后面加“其”。C项,“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等并列概念之间关系不清晰明确。所以,答案为D。

  高考对语病的考查主要分为六类,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赘余或残缺,结构混乱、不合逻辑和表意不明。2007年主要考查了3类,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其他几类虽未考到,在2009年高考复习中也不容忽视。

误区示警:

解答辨析和修改病句题错误原因有三点。

1、误把修辞作语病。

  “修辞”是“好不好”的问题,属于“锦上添花”;语病是“对不对”的问题,属于“雪中送炭”。但考生有时会将修辞形式当作语病来看。

2、重结构而轻语义。

  在没有明确题干要求的情况下,考生往往更多的是重语法上的分析,而轻语义上的分析。

3、会粗看不擅细看。

  考生往往对主、谓、宾、定、状、补之间的毛病比较敏感,但对关联词语的搭配等细节上的毛病不太留意。

  对于上述三个答题上的“瓶颈”,要注意做到:

  抓硬伤。只要在结构和语义上讲得“通”,就不是“病”,不要刻意追求哪一个更好。

  找出口。在语法上无法突破的时候,再在逻辑上和歧义上进一步寻求突破,而且突破口往往落在对全句语义的理解上。

  寻细节。语病题做到最好往往集中在两个选项的斟酌上,这时需要我们字斟句酌,而且需要我们一词一句来推敲。这也是病句题的一个考查趋向——精细化。

  操作程序:

  对老师精选出来的例句要坚持“辨(感性)——析(理性)——改(操作)”三步走战略:

  一辨,就是能从“结构性”和“语义性”两个层面辨别正误;

  二析,就是能分析错例属于六种病句类型中的哪一种具体类型;

  三改,就是能将错例修改正确。“改”这一点虽然不会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但它有助于考生在正误的比照中加深对各种病句类型的理解。通过“三步走”战略,精耕细作,务求辨得准、析得清、改得正,从而真正做到精选精炼,以一当十。只有这样,才能跳出题海战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实效。

例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连日来,九江断桥边,三位河南老乡不顾个人安危、拦车救人的英雄义举被广泛传颂,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6月27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周口市的广大干群向这三位农民工学习。

B.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回归题材电视剧也大受青睐。正在央视一套黄金剧场播出的庆回归大戏《香港姊妹》平均收视份额达15.45%以上,而另一部回归剧《岁月风云》也在八套热播,两者大有比拼之势。

C.今年5月27日,山西洪洞县公安局在一次专项行动中,在广胜寺镇曹生村查处了一起由黑恶势力操纵的非法用工、强迫劳动的恶性案件,由此引发了山西展开大规模的“打击黑砖窑、解救被拐骗农民工”。

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10年农业展望报告》指出,最近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旱灾和库存减少。而未来10年的主要原因则可能是生物燃料需求和生产的不断扩大造成的。

解析:

  B项中的“平均收视份额”是一个确数,它不能说“达15.45%以上”,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应将“以上”删去。C项中的“展开”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犯了成分残缺的错误,应在“解救被拐骗农民工”后补上“(的)行动”。D项中,最后一句,可以说“而未来10年的主要原因则可能是生物燃料需求和生产的不断扩大”,也可以说“而未来10年则可能是生物燃料需求和生产的不断扩大造成的”,该项将这两种说法混在一起了,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A项中没有语病。所以,答案为A。

  思路点拨:命题者在设计试题时,比较倾向于设计“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的题干要求,这主要是出于“尽量注意到六种病句类型的覆盖面”的考虑。为此,考生在解题时就要注意到这样一个特点——每一个错项的错因应该是不同的,可以分别从六种病句类型的角度去揣摩,而且已经确定的病句的错因不会再在其他选项中出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明晰的思维走向。

例2、下面是某网站的一篇报道,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1)(2)两题。

  今年9月23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专家指出:我国开创性地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纯IPv6网,从而奠定了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领先水平,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我国已经占据先河。

  小到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大到社会生活、国防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下一代互联网的作用可谓“无远弗届,无所不能”,其影响和意义断非我们今天所能够设想的。

  (1)找出文中的毛病,在它们下面画上横线,并标出①②③序号。

  (2)把序号和改正的结果填入表中。修改时不能改变愿意,如正确处改错要扣分。

序号

改为

   
   
   

解析:

  ①在“奠定了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领先水平”一句中,动词“奠定”与宾语的中心语“水平”搭配不当,应将“水平”改为“地位”。因为在上文“该项目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句中,“水平”就是跟在“领先”之后的,所以命题者趁势设计了这一错点来迷惑考生。②在“我国已经占据先河”一句中,“先河”使用不当,因为“先河”是指倡导在先的事物,而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的作用并非“倡导者”,而是“实践者”,所以应将该句中的“先河”改为“先机”。③在“大到社会生活、国防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一句中,省略号和“等”均表示省略,所以应删去省略号。

序号

改为

“水平”改为“地位”

“先河”改为“先机”

删去省略号

  思路点拨:在解答此类综合修改类试题时,最优化的方法应是“轮次扫描法”,即对照题干中的“标点”、“词语”、“语法”等错点,分别对语段进行一次专项扫描,这种方法比对每一句话都进行多方面审视更能发现错点。

  难点例剖: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从语法的角度看,一个句子有基本的语法习惯和语法要求。一个句子的主干,是主语、谓语、宾语,句子的枝叶是定语、状语、补语。

  例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句子的成分是否完整,成分间搭配是否合理,属于语法问题。

(一)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应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第二个分句而言,主语承接上一分句的宾语,即“答复和处理”,它和“态度”这个词不能用“是”连接,应该把“是”改为“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②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③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为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或将第二个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性条件”。)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下面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看,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二)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①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②10月14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作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讲不通,应在“建立”前加谓语“完成”。)

(3)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4)缺定语

  例如:这本书开拓了境界。(句中的“开拓”不能直接支配“境界”,中间应加个定语,如“自己的精神”。)

(5)缺状语

  例如:他走到街上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总有一大群孩子围着他,请他讲故事,做游戏。 (这句中的“做游戏”由于缺少必要的状语,所以似乎成了“他”做游戏给孩子们看。应在“做游戏”前面加上“和他一起”。)

(6)缺中心词

  例如:①那种不顾林区客观实际、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到头来只能是得不偿失。(“那种”和“不顾……生产”都是定语,缺少中心词。要在“生产”后边加上“的做法”,或者删去“那种”,使“不顾……生产”作句子的主语。)

  ②各种拳种、器械及对打,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句子里的“拳种、器械及对打”只是定语,后边缺少被修饰的中心词“表演”,应在“对打”后加“的表演”。)

2、赘余

(1)堆砌

  例如: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例如: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物价”后加了“的”,句子“物价下跌”转为短语“……的下跌”,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动乱”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了使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也就不必加“的”。)

(5)宾语的中心语赘余

  例如:国家在政策上松绑,目的是要激发地方、企业搞好经济的活力……(“搞好经济的活力”说不通。“搞好”不能与“活力”配合,“搞好”的对象应是“经济”,而不是“经济的活力”。应把“的活力”删去。)

(6)代词赘余

  例如:疗效型化妆品除了有一般的化妆效果外,还有药剂,其作用于皮肤,保持皮肤健康以及发挥其防止细菌感染效能。(两个“其”的运用不合理。“其”是代词,在句中代指“药剂”,而“药剂”在“其”之前刚刚出现,没有必要再加代词;本来句子意思很紧凑,用了“其”,反而松散脱节了。上例可修改为:疗效型化妆品除了有一般的化妆效果外,还有通过药剂作用于皮肤、保持皮肤健康、防止细菌感染的效能。)

(7)复数表达赘余

  例如:众多的小学生们不仅崇拜国外大牌球星,也想尝试一下穿名牌球衣的感觉。(“众多的小学生们”中,“众多”已表达了“复数”的意思,后边的“们”就不该用了,另外,“尝试……感觉”的搭配也不恰当,“感觉”宜改为“滋味”。)

(8)方位词赘余

  例如:这些各式各样的旧家具,经过这家木器厂里敲敲打打、刮腻子、上油漆等一番美容之后,贴上某种商标,就堂而皇之地摆在某家具商城或家具展销会上。(“经过这家木器厂里敲敲打打”中,方位词“里”赘余。因为对旧家具敲敲打打的是“这家木器厂”,而不是“厂里”。)

(9)时态表达赘余

  例如:面对着光怪陆离的社会怪现状时,我们应该去思考、认识……(“着……时”表示进行时态,但“面对”“社会怪现状”并不是一个处于有时进行着、有时不进行着状态的动作行为,而是一种随时存在的状况。所以,时态表达“着……时”是多余的,上例应改为“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状”。另外,“光怪陆离的社会怪现状”中,“怪”出现了两次,意思完全相同,这样重复毫无必要,应删去“怪现状”中的“怪”。)

(10)虚词赘余

  例如:在对待这些放下武器的昔日敌人,志愿军在生活上给予了特殊的照顾,膳食标准略高于志愿军战士……(“在对待……敌人”这个短语在语法上不成立。“在”可与方位短语搭配使用,构成“在……上”“在……里”“在……中”等结构。上例可以在“在对待……敌人”后加上“上”,构成“在对待……敌人上”的结构,不过这与下文“在生活上”的格式重复,语句就显得累赘,因此最好把“在”删去,直接说“对待……敌人”就行了。)

(11)滥用形容词造成赘余

  例如:这样的人没有虚浮的浮浅,没有流行的时髦,不会八面玲珑投机取巧,但他们会用实实在在的真本领去创造生活。(上例“虚浮的浮浅”“流行的时髦”“实实在在的真本领”中,都有多余的形容词。“浮浅”就有虚浮、浅薄的意思,所以,不必用“虚浮”来修饰“浮浅”;“时髦”就指流行的事物、风尚,用“流行”修饰“时髦”也纯属多余;“实实在在”的本领,当然就是“真本领”。所以,“虚浮的”“流行的”“真”都应删去,两个“没有”也应相应改为“不”。)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一)语序不当

  包括句子词序失调、句子成分次序失调、分句语序失调。

1、句子词序失调

  例①:成熟的苹果下坠,是由于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实际上,是地球的引力吸引苹果下坠,所以应当把“它”跟“地球”的位置对调一下。)

  例②:这个厂的群众文艺搞得好,职工们一方面利用班前班后、会前会后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厂和车间领导也很重视,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放在主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后。如果是同一主语,在主语之后(例如:他们一方面工作,另一方面也抓紧时间学习);如果主语不同,则在主语之前(例如:一方面我给他写信,另一方面你也去找他谈了)。这个句子属于后一种情况,“一方面”应提到“职工们”之前。)

2、句子成分次序失调

  修饰语如果不止一项,就有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次序安排得不合适,往往会造成语法错误,引起意义上的混乱。

  第一,定语、状语位置失调。当然也有两种的情形,比如“进行周密的调查”,“周密”作定语,也可以说“周密地进行调查”,“周密”作状语。但一般说来,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是不能随便挪动的。下边的例句就不妥:

  例如:①这次会议对节约原材料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②考古、历史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①句是把本来应该作状语的成分放到了定语位置上。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②句正相反,把本来应该作定语的成分放到状语位置上去了。文物显然是现在出土的,不是两千多年前出土的,应该说“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第二,多项定语次序失调。多项定语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这个句子的定语次序不妥。正确的次序应该是: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性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性短语)篮球(名词)女(名词)教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悟出这样一条规律来:复杂的定语要放在单纯的定语前面。所谓复杂的定语,是指由各类短语充当的定语;所谓单纯的定语,是指由单个词(特别是名词或形容词)充当的定语。)

  下面的例句均有毛病:

  ①外地的住在这座大楼里的同志,今天都参加“五一”游园活动去了。

  ②广大农民表现出无比的拥护农村政策的热情。

  (这两个例子里的“外地”“无比”都是单个的词,应与“住在这座大楼里的”“拥护农村政策的”对调。)

  第三,多项状语次序失调。多项状语的次序大致为: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③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④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之前;表示总括的,一般放在“数词+动量词”的后边。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这个句子状语的次序不当。正确的次序应该是: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例如: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总是把动物用绳子缚在实验室的架子上。(这个句子状语的次序失调,应改为“用绳子把动物”,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应紧靠动词。)

3、分句语序失调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反映了一定的事理关系,如果句序失调,表达就会混乱。句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句序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

  例如: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这个复句里的几个分句轻重关系混乱,正确的次序应是“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大勇的革命烈士”。这样一改动,轻重关系就体现出来了。)

(二)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名,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的背后”和“的表现”去其一。)

2、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和“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要么删掉“要出版”, 要么删掉“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①例如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应该改为“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不加交代,暗换了主语。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或者把“被游击队反包围”改成“游击队对敌人实施了反包围”,让“游击队”作主语,也可说通。)

  ②犯罪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犯罪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犯罪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如: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语,也可以拿“创作方法”作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分为“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都是表达不明白,让读者伤脑筋。

1、费解

  例如:①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②从60岁到90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作者的意思大概是“60岁以上的”。)

2、歧义

(1)两种解释一正一误

  例如:①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容易使人误解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应该把“和”字改为“夹”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②在这几天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5公斤),精神非常愉快。(很可能使人误认为是逐日增加的重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2)两种解释都可能

  例如:①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②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前面。)

  ③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3)把读者引入歧途。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会误入歧途。

  例如: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平等了。(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

  ②制造郑州花园口决口,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万多人口。 (从字面看,这619万人都淹死了。作者的本意该是“直接淹没豫、皖两省拥有619万多人口的13个县”。)

(4)简称歧义

  例如:豆制品会长不敢买豆腐(这是一个新闻标题,读了这个标题,你一定会认为,新闻内容大致是说:某地的豆制品自己会膨胀,所以人们不敢买豆腐了。其实,“豆制品会长”是“市豆制品协会会长”的简称,这则新闻是说豆制品不符合卫生标准,以致“豆制品会长”都不敢买豆腐了。这个简称不该用,应改为“豆制品协会会长”。)

(5)指代歧义

  例如:上司应该排定简短会议的时间表——五分钟左右——与每一位员工,就他们职掌范围,每月进行一次沟通。(例中“他们”有歧义。“他们”既可以理解为“上司”,又可以理解为“员工”,因为这两者都在前文中出现过。前文中出现了两个指称对象,下文就不能用“他们”去指称其中某一个,因为这样会造成指代歧义。例句中的“他们”应改为“员工”或“上司”。另外,“职掌”是个生造词,应改为“负责的”。)

(6)定语修饰限制的范围歧义

  例如:我们完全应该有信心吸收一切人类的优秀资源,包括现代的好的方面,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向21世纪。(“一切人类的优秀资源”这个短语有歧义,究竟是“一切人类”的“优秀资源”呢,还是“一切”“人类的优秀资源”呢?这两种理解在结构划分的层面上都能成立,但从语意层面看,“一切人类”说不通,人类作为整体,只有一个,所以上面的第二种理解正确。为了避免歧义,使语意明确清楚,上例中的“一切”应移到“人类的”后边去。另外,“优秀资源”说不通,“资源”不能用“优秀”去形容,“优秀资源”可改为“优秀的东西”。)

(7)联合短语歧义

  例如: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这个句子,歧义产生在“和”连接的对象上。一种理解是“英国……一位……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共同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一种理解是“英国……一位……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如果句子是第一种意思,应在“领导”前加上“共同”一词;如果是第二种意思,应在“和”后加“一个由”,这样才能消除歧义。)

(二)不合逻辑

  这里要先界定一下病句中所说的“不合逻辑”的外延。首先,“语法不是逻辑”,例如“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结构是正确的,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白马”概念和“马”概念是种属关系。但从语文字面的意思角度看“白马”应该是“马”才对。

  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它的意思,交际双方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上,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实际上等于“好热闹”,甚至程度还要加深。以上两种都不属于“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地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有变化有差别,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5、推理不合逻辑

  所谓推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来。推理必须符合逻辑,就是说,只有这样的前提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前提和结论要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搜集材料不丰富,就无法进行比较鉴别,就发现不了典型事例,甚至还会造成数字不准、名称不符。 (例中说只有经过比较鉴别,才能发现典型事例,而事例太少,无从比较鉴别,自然难以发现,这一层推理是符合逻辑的。可是“材料不丰富”跟“数字不准、名称不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数字是否准确、名称是否相符,是材料可靠性的问题,不是材料多少的问题。)

  肯定一件事的原因和结果,也是一种推理。什么原因能产生什么结果,要有事实上和逻辑上的根据。否则,就会犯强加因果关系的毛病。

  例如:由于我们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干部的模范作用如何,直接影响群众,因此,干部能否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关系极大。(这个例子一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明干部为什么要起模范作用,第二层意思强调必须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两层意思谈的是两件事,不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用“由于……因此”连接。第一层意思只能得出“领导干部必须注意处处以身作则”一类的结论;第二层意思则必须以对干部为什么要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的分析来作为推理的根据。)

  从前提推出结论,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样的推理才有说服力,否则,就会犯“仓促推理”的毛病。

  例如:给病人做手术,过去由医生个人决定,现在规定重大手术需要集体讨论决定,这就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实行重大手术,由“集体讨论决定”,对一些身体状况以及病情不宜进行手术的病人改用其他方法,可以防止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但这并不足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因为除此以外,一系列的技术性准备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此例推理的根据显得不够充分。)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