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写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首先,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只有10分,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就不能拿到发展分。因为高考评分标准是基本上不跨等级给分。
因此,高考作文,首先就要保证基础等级的分数不能太低。
二、基础等级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一)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只要不切合高考作文题的题意,都不可能得高分。
“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高考作文题除了题干、材料或指定标题外,往往在“注意”(“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要“符合题意”,就要理解试题所限定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写作前,要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据我所知,世界上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而要有创新精神。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字”诸项,也要一一落实。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得分也不会超过20分,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
如前所述,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
立意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意。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
1、立意的要求。这里只谈立意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高远深刻和新颖独到两个更高一些的要求,将分别在“发展等级·深刻”和“发展等级·有创新”中作阐述。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有些题目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材料的本质含义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2、立意的方法。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⑴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往往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⑵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定主题的过程,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⑶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⑷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第一,理解基本义。准确理解材料、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一般性的材料或话题要准确理解其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规则”这个话题,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章程,不等于“束缚”“习惯”“裁判”“道德”等。再如“诚信”这个话题,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还有些考生只抓住“有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
第二,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迁就自我、放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第三,辨明概念关系。如果材料或话题涉及几个概念,如“痛苦与快乐”“目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而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的认知”而忽视“感情亲疏”。
第四,谨防话题转移。在作文中,不管是题目指定的话题,还是考生根据材料、命题所确定的话题,在行文中要做到一以贯之。有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便再也收不回来了。例如,一考生以“门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一文,文章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的题意进行补救。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次的二类卷。
第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总之,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如果材料或题目的范围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考生喜欢把拟写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拟写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
不仅有材料的题目要注意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好好审题,议论文要好好审题,记叙文也要好好审题。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它的理论“焦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燧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审题立意时,始终与“先”、“后”周旋,尽量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再譬如“过河小卒”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此题的“中心论点”比较明确,无需同学们费神——小卒过河胜似车,“小”可以变“大”。它主要用来训练考生们的“分析”能力,即学会“分解”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小论点”(分论点):①小卒必须过河,不过河只能被动挨打;②“过河小卒”灵活机动,战斗力大增;③“过河小卒”应当有协作精神,与“车”、“马”、“炮”相互配合;④“过河小卒”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⑤过河后,小卒在冲锋陷阵中面临更大的危险,要义无返顾,不怕牺牲;⑥关键时刻小卒可以直捣“黄龙府”,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⑦“过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怀全局的精神;⑧“过河小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精神,等等。
再譬如“门”这个题目。十分简洁,内涵甚丰,可以任学生自由联想,因为与“门”有关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后来,又有朋友将此题发展为“有人敲门”,那就更加有“情节”、更加有“动感”,也更难“宿构”了。某校高三学生丁捷脱颖而出,他写了两个“门”,同在一条巷子中,面对着面:一个是“师门”,住着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是“官门”,住着一位县里的有些贪的“大干部”。两“门”对照,妙趣横生,哲理悠远。
(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的扩大和延伸。“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出文体的规范。
“符合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考生来说,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在具体的写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各省阅卷点对文体要求往往有进一步的阐述。如:“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得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把握文体规范。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选择最佳文体。①这个题目最适合写哪种文体。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同学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 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算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三)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真挚感情。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写《外婆的选择》,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其理由有两条: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死后孩子们梦见我,还不吓得半死”;二是子女的经济都不宽裕,“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潸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的文字不可比拟的。
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要写出真情实感。
“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扬善,表现出对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的。
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4、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5、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考生在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写。假如,我们有了写作的激情,找准一个合适的激情倾诉对象,就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比如,题材是校园生活的,可以对某个老师或者同学倾诉;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部分读者(如同龄人)倾诉。
“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不要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思想健康”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1、文章的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胡锦涛同志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鞭挞。
3、要树立正确的“三观”: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③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史。
高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试,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而且近年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如果你的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不健康的,一定会影响你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分数。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因此不可不慎重。
应当说,大多数中学生都已具备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的纯真,他们朴素的视角,往往能发现许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自自然然地写下来,其审美效果是非比一般的。有一位同学写过一篇《假发的风波》,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位同学的爸爸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由于他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客”,这可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孩子尴尬万分。她恼了,整个晚上都不理睬老爸,老爸为博得千金之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颇有一点“牺牲精神”。作者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在高考作文时,有几个具体问题必须注意:(1)不要写那种“纯”抒情的、空泛的“散文”,应当实实在在地写“记人”、“叙事”、“议论”的文章;(2)“故事新编”很难写,不要以为它是“终南捷径”,如果你没有这个“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3)不要写那种随心所欲、肆意编造的“科幻作品”,动不动就是“时间隧道”,动不动就是“星球大战”,W教授,X教授,Y教授,等等;(4)不要搞许多“一”、“二”、“三”、“四”,把文章切割、肢解的很破碎,尽可能地一气呵成;(5)不要在标题下来三、四句玩“深沉”、玩“哲理”、玩“文字游戏”的“题记”,那是很令人倒胃口的,效果很不理想,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正文”部分的阅读情绪。
(四)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在这一点上达不到基本要求,也就是文章内容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翔实、具体,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①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是否能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高考时不易撞车。
②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比如: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民族脊梁钱学森,天地英雄李剑英,树仁立德的钟期荣、胡鸿烈,义无返顾的孟祥斌,践行信仰的方永刚,心灵强者李丽,人生如炬的闵恩泽,大医医心的陈晓兰,有信延信的谢延信,真爱无疆的罗映珍等等。
③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是够考生使用的了,问题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④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可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尺子,确定试题限制以外的“开发区”,然后大做文章,充实内容。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分别对“事”“理”“情”加以限制,考生可在“时、地、人、物、景”等“区域”做文章,充实试题限定的“事、理、情”。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正确、准确,也是对中心的要求。“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不偏不倚,重点准确、突出。考场上考生作文的中心往往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如果作文题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题目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②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③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唯一手段,否则高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
(五)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应努力的是把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顺着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不要“东一概头西一棒”。
①语言规范。在写作中,要符合语言规范的要求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自己心意生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
②语言准确。要符合语言准确的要求就要注意有些问题有些看法要表达得十分准确才行。“我认为”“大家都这样看”“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人的不良行为”“从全局看是好的”“这只是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看法”“不是有不少人这样去干吗?”“我愿意这样”等等,是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以偏概全,以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加到全体人员身上。有些说法还需要婉转。如:“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是我们干部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啊!”这段文字,考生掌握的分寸就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马上界定了牢骚的特点,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牢骚”的弊端。这正是语言“准确”的集中体现。
③语言连贯。要做到语言连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二是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也可以凭借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或修辞手段(排比、对偶、层递等)来组合各个句子;三是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或语言等方法来确保语言呼应;四是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的“跳跃”现象。
④语言得体。要达到语言得体的要求一要注意表达对象,“心中要有读者”是写作的重要原则,只要试题中规定了写作对象,语言的运用就要考虑到这一条件。二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文体:记叙性文体要以情动人,以叙述、描写为主,语言形象生动;议论性文体要以理服人,以阐述、议论为主,语言严密概括;说明性文体要以知授人,以解说、说明为主,语言准确简明;应用性文体要以事告人,以叙述、说明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结构完整”。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所以,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训练,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势必会影响作文的质量,影响考试作文的成绩。结构完整,主要是指作文思路展开有序。形式上有头有中有尾,前后照应,上下连贯,没有主次不分、残缺不全的毛病;逻辑上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顺序恰当,段落合理,没有颠倒重复、混乱不清的毛病。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文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这是应当注意的。所谓“内在联系”是指各段落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是并列、承接,还是递进?写作前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考虑。
第一,结构要素齐全。结构问题表面上看是形式的问题,但它与文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形式与内容是应该统一的。在高考作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考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写作缺陷,仍旧存在着“低幼化”的儿童式的文章,或有头无尾,或主次不分,或详略不当,或“三段式”等等。如何克服这样的缺点,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注意弄清楚内容的主次、详略,主要内容又如何处理,开头与结尾又如何照应,如何过渡,如何分段等等。下面主要就作文结构中的开头、过渡与照应、结尾等方面做一些说明。
①开头。好的开头能使文章增色,也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如何把文章的开头写好呢,这就要求在写作时,文章的开头要干净利索,不罗嗦,切入正题迅速。即使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在略加修饰后,也必须迅速入题,切忌修饰过长。
②过渡照应。“过渡”,就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照应”,就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而显得繁琐累赘。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在写作时,必须注意到照应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结构完整的。
③结尾。结尾也是文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结尾是全文主题展开的最后完成部分,也是主题的深化,同样不可忽视。文章开头难,结尾也难。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文章本身的内容、形式特点,因势而下,一脉贯通。也就是说,文章很多,但结尾不会相同。常见的结尾方法有:文随意尽自然收束全文(全文自然收束,使之有一个朴素无华的结尾,显得干脆利落,既省笔墨又很简洁);含蓄式结尾(可以留下“空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也可在结尾处用设问或反问句提出一个新问题,引发人去思考,从而使文章更深刻);结尾与题首有所照应;号召、总结式结尾。
第二,层次要清楚。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欠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六)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属于文章的文面问题,是文章的直观显现,是文章内容的视觉化。文面即文章的“门面”,指一篇文章在人们视觉印象上所显现出来的总体面貌。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用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书写是小问题,影响却很大。表面看来书写的最高分值也就是那么3-5分,但其影响的心理分、印象分是三五分远远不能打住的。
文面包括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修改符号、字数控制等内容。
①文字书写。字写得漂亮固然是好,但字的漂亮与否因人而异。你的字不漂亮但规规矩矩地写是能做到的,端正、清楚、规范是基本要求。
②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熟练使用标点符号,是和使用文字一样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熟悉各种标点的用法,注意标点的位置规范,比如不要在一行之首出现句号、逗号、问号、顿号、分号,可以将这些标点挤在上—行的末尾,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要简化成占一格,不能断开等。第二,不可随便点标点,如一个逗号到底,或者句号只是一个点;第三,注意表示停顿的层级,如由短到长的停顿,依次是:顿号、逗号、分号、句号,不要随意点。使用标点符号还有表义表情方面的要求,写作时须注意。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
③行款格式。题目位置要醒目居中,每段开头空两格写起,文中小标题要与正文有所区别,要符合特殊文体的格式要求。段落划分要匀称合理,既要避免整页的大段,也不要三句两句频繁地独立成段。
这里谈谈书信的格式及写作注意事项:①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后用冒号。称呼用语,可视收信人身份而定。②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先写问候语(如“您好”),再写主要内容。③结尾:写祝颂语。这类用语应根据对方的身份、职业、写信的时令而定。“此致”等可写在正文末尾,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夏安”等类的敬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④署名:写于另起一行的偏右处。亲朋好友之间写信,可在署名前面写上与称呼相应的自称。⑤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右边。
④修改符号。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的整体,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
⑤字数控制。高考作文对字数一般都有要求,考生要看清要求,既不要超过太多,也不要缺少太多,一般以规定字数±50字为宜。计算字数最好的办法是答卷前看一看试卷文格纸总共能写多少字。事实上高考作文字数的规定是很讲科学的,以800字为例,太少则难以阐述观点、表现主题,太多则会显得拖沓,可见字数也是考生作文能力的表现之一。就时间上而言,60分钟的作文,构思、修改等至少需要15分钟,真正的行文只有40分钟的时间,40分钟写800字这个速度是比较合理的。看来字数也很重要,不可忽视。
文面反映作者的文字基本功和写作态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在其他条件和因素相去无几的情况下,好的门面,使人赏心悦目,见之可爱,“信息传递”无障碍;差的文面,让人看不清,读不明,让人以猜代读,无法卒读,痛苦不堪,无法正常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文面分从书写一项看只占5分(还要看总分变化),但间接影响到内容、表达等项目的得分,隐性失分远远超过5分。所以说,不能把文面看成是小节问题,它是一个人整体写作素质的最直接的“外化”,不可轻视。
对书写文面提出下列建议:
①拟一个较详细的写作提纲、避免盲目行文,乱涂乱画;②不会写的字可用意思相同的字替换;③正确使用删除、增补、颠倒、移位、连接等修改符号;④掌握标题、分段以及应用的行款格式;⑤认真使用标点符号,防止“一逗到底”;⑥墨色浓淡,粗细适中。
1、选择材料的基本框架
从作文框架来说,确立二二制。
一般高考作文分三类,情感、认知跟关系,都围绕这三类内容。
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什么文体,从大的方面说,写文章要表现一个中心,需要两个方面的内容。
议论文,记叙文,一个是以理论为主,一个是以事实为主,一个是以理论为主,一个是形象为主,只是这个区别。在写法上其实是相同的。
表现中心的内容一般都是两个方面的材料,议论文要有两个论据,记叙文要有两方面的材料,并列的两方面事例也好,事情发展的两个阶段也好,是两个方面的材料,两个方面,有区别,或并列的,或对比的,或正面侧面的不同的两方面材料。
我们在表现中心的时候用两种形式。就是采用一例、一理的形式,如果你擅长说理,例子就给你做了支撑,如果擅长举例,不擅长抽象思维,例子也可以说明问题。写记叙文,具体记叙要运用形象思维,但大结构其实是逻辑思维,用两个不同方面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以上是从框架说的,“二二制”,两个方面的材料,一例一理两种形式。
2、把握内容的主体类别
从内容来说,确立两种主体——“爱”和“责任”。
《做人与作文》编辑组就历年来高考作文几十个命题及近百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分析研究得出:
所有高考作文题目,都能从“爱与责任”出发立意和写作;而且只要从“爱与责任”出发立意和写作,就能在高考作文中得到高分!
从国家发展精神来看——民族进步,从“爱与责任”出发;社会和谐,从“爱与责任”出发;教育发展,从“爱与责任”出发。“爱与责任”是民族、社会、教育必须具有的精神根基!以高考促进素质教育,引导素质教育,是高考命题与考查的重要思想;而作为集中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高考作文,更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思想。
从写作本身特点来看——写作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表达和抒发情感的生命行为。“爱”是人类最广博的话题,即是写作中表达和抒发最广博的情感世界:爱人、爱己、爱父母、爱集体、爱国家、爱花草树木……爱世间的万事万物;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传播爱、付出爱……爱的形式大不相同。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则是一种爱的表达形式:选择心中“有爱”还是心中“没有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谈的则是爱的程度与理解:“感情亲疏”是爱的程度,“事物认知”是爱的理解。
“责任”赋予人类生命行为以最崇高的意义,也是作文中寓意最高远的精神层面: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人生负责、对国家负责……作有责任感的人;怎样负责、如何负责,责任通过思想、语言、行为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赋予生命行为以实质内涵与价值。如2001年的“诚信”,则是一种责任的行为表现:诚信做人,对他人负责;诚信经商,对消费者负责;诚信执政,对国民负责……2004年全国卷的“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谈的是责任的对象以及关系:在“自己”与“别人”之间,以谁为重,对谁负责?
可见,高考作文命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爱与责任。
3、学会拟标题。
①词语组合,展示情境。
用一个主谓短语或偏正短语等展示文意或环境,简洁明快却又不失含蓄、深沉,如“那些日子,那首歌”、“傲气·傲骨”、“校园,风气初开”、“海滩,一行浅浅的脚印”、“河边,那一片椰林”、“走进风,走进雨”、“舍·得”(2006,江西)、“星星·天堂”(2006,山东)、“二胡·江南”(2005)等。
②重章叠句,“反复”成趣。如“没风,没云,没日头”、“雨飘飘,雾飘飘”、“知了,知了”等。
③幽默成趣,诙谐轻松。“抓住时髦的尾巴”(2000全国卷)、“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2000全国卷)、“阿Q新传”(2001全国卷)、“一份猫族的声讨书”(2001全国卷)、“给梦幻同学的一封信”(2006山东卷)。幽默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阅卷者的好感。
④抵牾标新,故作玄虚。如“不该烦恼的烦恼”、“漂亮疤痕”、“无歌的歌手”、“自己胳肢自己乐”、“多摔一跤又何妨?”、“行走在消逝中”(2007浙江)、“为了铭记的忘记”、“智者、愚者”、“鸡蛋并不是圆的”、“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等。题目的前后形成反差,类似于矛盾修辞。可以是短语,如“富有的乞丐”(中心词与修饰限制语相反相对);也可以是句子,如“没有个性就是最有个性”。这类标题造成悬念,引人深思。
⑤借用术语,比况表意。如“心灵比色卡”、“凤头·猪肚·豹尾”(2005江苏)、“‘三’省吾身,‘三’思而行”(2006湖北)、“基因杂谈”、“着色生命”、“汽车‘吃’什么”、“‘拍卖’诚信”、“守住心灵的契约”(2001全国卷)。借一种类似于“移用”修辞格的手法,临时转借来自各个领域的行业术语,通过临时“错位”替代,从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⑥援引佳句,为我所用。如“相见时难”、“只有相如故”、“怎一个‘累’字了得”、“累并快乐着”、“问世间情为何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自信诚可贵,听取价更高”、“梦访伯乐吟留别”、“莫为他言遮望眼”、“真爱无言”、“月若有情月长吟”、“问渠哪得清如许”(2006四川)、“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全国卷1)、“草色遥看近却无”(2006全国卷3)、“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06福建卷)、“此时无声胜有声”(2007北京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07全国卷3)。诗文、名言、歌词、俗语、广告语,无不可用,使标题醒目、上口、诗化、亲切、生动,还可展现考生的文化底蕴,极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经济巧妙。
⑦改装名作,借瓶装酒。如“道德苦旅”、“月亮走,我也走”、“春季里来绿满窗”、“我想有个家”、“我选择,我喜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快乐,我快乐”(2004)、“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2003)、“同一片天下同一颗心”(2003)、“臭皮匠如何顶得上诸葛亮”(2006湖北卷)、“记忆之树常青”(2007山东卷)、“帮助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2007全国卷2)、“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2007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国语失语症猛于虎”(2007湖北卷)。有些现成的名言警句、诗词、广告,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标题,可能跟文章中心有出入,如巧加改造,增删或变换个别词语,翻出新意,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⑧妙用修辞,生动活泼。如“飘落心灵的秋叶”、“小心这把双刃剑”(比喻)、“世界很小是个家”(夸张)、“答案在风中飘扬”(引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乡村歌曲)、“爸爸,再给我一点爱”(呼告)、“我是天才,还是笨蛋?”(对比,设问)、“20世纪你美吗?”(反问)、“倾听自己的心跳”(借代)、“母语的诉说”(2007湖北,拟人)、“摔跤后”(2007全国Ⅰ)、“帮助,是一朵奇异的花”(2007全国卷2)、“哭泣的母语”、“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母语,我以你为傲”(呼告)、“善待母语,再造辉煌”(2007湖北卷)、“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2006福建卷)、“天堂里有电话吗?”(2007山东卷)、“我要怎么办?”(2006全国卷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2007湖北卷)。
⑨巧用标点,意外生趣。如1987年一考生用“?+?+?+……=0”说明真理越辩越明,“‘三个和尚’新传:变,变,变!”、“读书好·好读书·读书好”(2006全国卷2)、“茶·书·人生”(2006安徽卷)、“贝壳·划痕·记忆”(2007山东卷)、“墙·血液·爱国心”(2007湖北卷)。简洁明了,鲜明耀眼,以此来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孕含的作品主旨,以增强阅卷者的阅读期待。
⑩数学等式,言简意赅。如“勤劳×高科技=致富”(恒等式)、“成绩≠素质”(不等式)、“99+1=0(荒谬式,见人民日报1999·10,指产品合格率与不合格率)”、“7-1=0”、“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完美的人格”、“记忆≠智慧”(1999全国卷)、“××+××=快乐”。有些文章的内容常常涉及几种因素的关系,这时借用相应的数学等式(可否扩展到物理化学生物等的某些公式?),往往出奇制胜。
揭示主题,直抒文意。如“公则生明”、“勿以好恶论断之”、“感情不是保险绳”、“莫把情云遮慧眼”、“酸甜苦辣说高考”(2007重庆)、“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7山东)、“‘三顾茅庐’求贤之道”(2006湖北卷)、“梦想在现实中起舞”(2006山东卷)、“母语是生命之根”、“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2007湖北卷)。亮出观点,醒目显豁,旗帜鲜明,耐人寻味。这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拟题方式,统率涵盖全文,表述精炼、明确与准确,以朴实取胜。
展示文体,创新构思。如“独眼龙的求职信”、“心灵天平的使用规则”、“永夜——2050年第364个清晨”、“‘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正方一辩开篇词”、“给乌鸦先生的一封信”(2006全国Ⅰ)、“捉羊日记”(2006全国Ⅱ)。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后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一家路边的院落,有一天走进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他很饥饿,请求主人让他干一份活,换一顿饭吃。男主人看看他,又看看院子,说:“正好那边有一垛木柴挡路,请帮我移一移。”于是流浪汉兴冲冲地将院子东边的柴垛移到了西边。活干完了,女主人也将一桌丰盛的大餐摆在了他面前。
在那个贫寒的季节里,主人的孙子眼见着那垛柴被来干活求餐的人搬东搬西好多次。
后来,他明白了,祖父就是用那剁柴,点燃了许多人心中的明灯。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人处世要恰当地维护他人的尊严,呵护这个脆弱而坚韧的精灵。
请以“尊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3、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宁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做人,讲究彬彬有礼、谦虚礼让;交往,重视礼尚往来,礼貌待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典礼,婚礼,送礼……
请以“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5、人行于世,总是会有问路的时候。中国有句俗语,叫做“鼻子底下便是路”,讲的是鼻子下有嘴,有嘴便可问路。波兰也有一句谚语,叫做“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以“问路”这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6、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