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D级。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熟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
“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的分值是6分,其中实词或虚词的考查占3分,熟语的考查占3分。题型基本有四种:
1、选择题,选择词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择题,选择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3、找出并修改具体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词语。
4、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
词语的运用是语言的基本功,是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正确使用词语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包括:
1、正确把握实词的词义(包括词义的轻重、范围、用法、差别),词性,词的色彩,词序排列以及熟语的使用等。
考查实词,试题以同音近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被部分人忽视的词语;干扰词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考查重点为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
考音近词多:装扮—妆扮、蜕化—退化、侦查—侦察、截至—截止、实行—施行、优雅—幽雅。
考近义词也多:斡旋—调解、反省—反思、莅临—亲临、计划—规划、许诺—承诺。
2、虚词的使用,特别是关联词的使用。
考查虚词,一般考查考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考副词、关联词、介词的居多。
考易混淆的多:对-对于、不仅/而且—不是/而是、只要/就—只有/才、尤其—甚至。
考查的热点是近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与正确使用,以及熟语词义的准确把握和熟语的感情色彩。
熟语的考查以成语的考查为主。
考查成语,命题角度较固定:
辨析词义:文不加点、不刊之论、不名一钱
辨析感情色彩:无所不为、殚精竭虑、上行下效、触目惊心
辨析适用对象: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巧夺天功、栩栩如生、鳞次栉比
辨析近义成语: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2004年起将成语改为熟语,一是成语界定不明;二是熟语比成语范围更宽。熟语含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试题型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三种类型:
⑴实词辨析题
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 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⑵虚词辨析题
虚词的使用正确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虚词的搭配 如“不管”后面应该跟不确定的情况,而“尽管”后面要跟确定的情况。②虚词的位置 比如关联词的使用,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可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都应该放在主语之前。③不能滥用虚词 滥用虚词会使句子重复啰嗦,或者会造成表意不明,甚至造成逻辑上的错误。
⑶熟语运用题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所谓“熟语”是指固定词组,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不尴不尬”、“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等。熟语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
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多进行日常的收集整理,不能做过了、做会了就拉倒了,应该有一个专门记录日常熟语的小笔记本,平时多翻翻多看看。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短语和句子,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惯用语特点有三个:
第一,它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这一条是绝大部分惯用语和部分成语所具备的,有的成语可照字面意义理解,而惯用语几乎都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字面义与比喻引申义有的可不相干)。比如“背黑锅”,真的会有人去背吗?它的深层义是“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是指“使人暗中吃亏”。“敲竹杠”是含典故的,相传清朝时贩卖鸦片的人把鸦片藏在竹杠内偷运,官员检查时敲打竹杠听辨声音,烟贩子马上向官员行贿。现用来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例如:
例1、他说,翘了辫子就不欠债了。他们总不能追到火葬场去讨债。(苏童《蛇为什么会飞》。这里“翘辫子”明显是指死亡。)
第二,它的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最为常见。用三字格(动宾关系的较多)和四字格,可以区分许多惯用语和成语。如:开小差、开绿灯、戴高帽、挖墙脚、踢皮球、抓小辫、翘尾巴,等等。四字格的也不少,如:唱对台戏、钻牛角尖、捅马蜂窝、杀回马枪,等等。五个字或五个字以上的如:八字没一撇;重打鼓,另开张;吃一看二眼观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等。记住,动宾关系的三字格是惯用语的正宗。惯用语变体较多,中间可嵌入字词。
第三,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惯用语和成语大体相当于词,可作各种句子成分,而歇后语和谚语是句子形式,有时可用作句子。成语雅的多,俗的少,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是极少数。惯用语贬义的较多。
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歇后语“引子”(谜面)和“注释”(谜底)的关系不限于比喻关系,有种种归纳。先分为一般式和双关式,一般式又分为直陈式,如:
例2、今天我们真像老鼠掉在油锅里——又喜又怕!(柯蓝等《风满潇湘》)
引申式,如:
例3、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嘴快,水盆里扎猛子,也没个深浅。(杨朔《三千里江山》)
比喻式,如:
例4、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葱,叶枯根深心不死。(张行《武陵山下》)
双关式又分为语音双关,如:
例5、我跟政委下棋,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黎汝清《皖南事变》。书,谐音“输”。)
词义双关,如:
例6、真没见过我们这位江姑老爷,屎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曹禺《北京人》。原指屎坑臭使石头也臭,石头本硬;转指人脾气又臭又犟。)
组合双关,如:
例7、看来,他是龙王庙里失火——慌神了。(尹万发《神奇命案》;慌神,原指使庙神慌了,短语;转指人心慌意乱,组合成双音节词。)
个别大家都知道的、不会发生歧解的歇后语,后一部分可省略,如:
例8、我是畜生,我猪狗不如!不过肖君已经跟别人走了,我竹篮打水。(北北《王小二同学的爱情》。省略了“注释”:“一场空”。再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后头的也可省掉。)
但是,引子不能省略,省略了就不是歇后语了。就意义讲,重点在注释;就想象丰富、风趣幽默讲,也就是在修辞上,重点在引子。引子有不少是纯想象的。同一个引子,可引出多种注释;多种引子,也可引出同一个注释。歇后语也叫俏皮话,这是抓住了风格特点。这些就不举例了。
谚语,“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谚语是社会全体成员千百年来智慧的浓缩,是生活的“大百科全书”,如:强扭的瓜不甜;狗眼看人低;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狗改不了吃屎;要想富,先修路;等等。谚语在思想内容上有认知功能、思辨功能、规劝功能、观政功能,许多时政谣谚集中反映了民心所向。在修辞上,谚语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精练美;它能画龙点睛;它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峰回路转;它能增加表意的形象性、流传性,令人终生难忘。它还不分国界,各国都有精妙谚语。在写作上,它的功能稳居熟语之冠。
高考真题
1、(2007年高考辽宁卷)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方永刚既是“知者”,__________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_______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_________出来。
A.也 躬身 体现
B.更 躬行 发挥
C.更 躬身 体现
D.也 躬行 发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也”表示并列,如表示强调时,一般跟上文“连”字呼应,如“连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更”表示强调,后面的句子强调的是做。所以应选“更”。“躬身”是“亲自”的意思,而“躬行”是“亲身实行”的意思,躬身不能与后面“创新理论”相搭配,而“躬行”则可,故选“躬行”。“体现”的意思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如“说实话,办实事体现出了他的务实精神”。“发挥”的意思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技术水平”。“体现”强调自身显露,而“发挥”强调主动意识,故用“发挥”更为准确。所以答案为B。
解本题一般采用“求异法”,如“躬身”“躬行”不看相同的“躬”,只求不同的“身”与“行”的差别即可。
2、(2007年高考湖北卷)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运用实词”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综合考查双音节词语和四字成语。D项中“鱼目混珠”的意思是:拿鱼的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与语意不符。A项中“奢侈”本义是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这里贬词褒用,符合句意。B项中“坚忍”是坚持而不动摇,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C项中“不可名状”意思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高考对词语(包括熟语)运用的考查一直很重视,多年来常考不衰。我们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审题,明确选择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
2、冷静分析,推测命题者意图,寻找迷惑点。由于疏忽将正确答案首先排除的现象是常有的。殊不知,当你苦于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选项中徘徊时,却有一个漏掉的选项存在着失分简单的入选理由,而且理由可能还很充足。
3、紧密结合语境,忌先入为主。注重搭配、适宜范围、感情色彩、有无重复等等。
4、注意相似或相近的词语的不同点。
5、有时,越是自己熟悉的就越有可能用法是错误的。相反,自己不太熟悉的,其用法倒有可能是正确的。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为了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乐园,她把全部心血都_________在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了。
(2)一般而言,年轻人对流行歌曲会有更多的兴趣,而老年人在这方面就要_________多了。
(3)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贯注 淡薄 未免
B.贯注 淡泊 不免
C.灌注 淡泊 不免
D.灌注 淡薄 未免
解析:
“灌注”指浇进、注入;“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气、语意)连贯。“淡薄”指(感情、兴趣等)不浓厚;“淡泊”指不追求名利。“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不免”表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所以,答案为D。
例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黑心窑主们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_________矿工在毫无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劳作。
(2)这些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禽流感的发生,杜绝了它_________的可能。
(3)清晨,一个樵夫_________发现伯夷和叔齐都已缩成一团,死在山脊后的石洞里。
A.驱赶 蔓延 偶尔
B.驱使 曼延 偶尔
C.驱使 蔓延 偶然
D.驱赶 曼延 偶然
解析:
“驱赶”指“赶走”;“驱使”指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蔓延”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偶然”着眼于意外,出乎意料;“偶尔”则着眼于次数少,间或、有时候。所以,答案为C。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散文比诗容易写,但也需下一番_________才能写好。
(2)火车的哄哄声慢慢地_________了,但他还没有离开。
(3)为造福一方,二十几年来,李县长的_________遍布全县的每一个角落,这每个角落都洒下过他辛勤的汗水。
A.工夫 消逝 形迹
B.功夫 消失 形迹
C.功夫 消逝 行迹
D.工夫 消失 行迹
解析:
“工夫”多指时间;“功夫”指需花费脑力和体力。“消失”是事物形态的改变;“消逝”不涉及事物形态的改变指远离之后人们感觉不到了。“形迹”多作贬义词;“行迹”即行动的踪迹,中性词。所以,答案为C。
例4、下列句子中加线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过大自然的痕迹——鱼化石》是由台湾著名作家席绢女士主编的一部科普精品图书。该书生动地介绍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书盒中镶嵌了一片具有收藏价值的天然鱼化石,与图书相配,珠联璧合。
B.这两年,影视剧越来越钟情于名人题材,如刚放映的电影《霍元甲》,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已经杀青的电影《鲁迅》、电视剧《张大千》等等。一时间,名人题材成了香饽饽。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个推波助澜的伟大征程中,教育事业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任。
D.对于如何解决困扰公众和社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众议纷纷,莫衷一是,以至于高强部长表示这个问题“目前尚无灵丹妙药可以解决”。
解析:
“推波助澜”比喻推动坏事物发展,并帮助它制造声势。此处用错。所以,答案为C。
例5、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道路的选择很多时候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但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所以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只有在那一念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B.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这个县的领导干部们屈尊下顾,至基层蹲点包村,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
C.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批院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D.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解析:
“屈尊下顾”指降低身份俯就。“见异思迁”指对工作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鳞次栉比”指房屋多且有次序地排列。所以,答案为A。
例6、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医术高的医生挣更多的钱,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让“红包”登堂入室,成为恒量医生医术的天平和调节医生收入的砝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和悲哀。
B.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世界经济出现动荡或危机,世界大多数国家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C.虽然一个阶段某些国内品牌手机也能取得巨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一度与国外品牌分庭抗礼。但是由于品牌缺少“含金量”,国内品牌手机很难进入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军团”。
D.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开看待能源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源需求评头论足,鼓噪“能源威胁论”,觉得似乎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消费地球上的能源。
解析: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独善其身”原来指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所以,答案为C。
误区示警
1、不辨感情色彩
例1、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
A.退化 B.蜕化
解析:
“退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或者其构造完全消失,如鲸、海豚等的四肢退化成了鳍,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状物,虱子的翅膀完全消失了,退化了;二是泛指事物品质有好变坏、由优变劣。本句是说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变化,这是有好变坏,由优变劣,可见应该选用“退化”。“蜕化”指虫类动物脱皮,多用来比喻腐化堕落,用在此句中不论是本义还是比喻义都不妥当。所以,答案为A。选B的学生没有弄清这组近义词的适用对象。
2、不辨语境和搭配
例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优秀作品,________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位 体验 珍惜
C.品位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解析:
“品位”一般作名词,指的是物品的质量或文学作品所达到的水平;“品味”一般做动词,尝试滋味或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阅读中的分析鉴赏当然要用“品味”。“体味”是仔细体会的意思;“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的意思。句中是说通过文学作品来认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而不是通过实践和经历,因此只能用“体味”。“珍爱”是重视爱护的意思;“珍惜”是珍重爱惜的意思。对“自然”、“生活”应当是爱护,而不是爱惜,因此用“珍爱”才妥当。所以,答案为A。
3、不辨谦辞、敬辞和词义的轻重
例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A.莅临 计划 B.莅临 规划
C.亲临 规划 D.亲临 计划
解析:
该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使用实词和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亲临”和“莅临”都有“来到”的意思,但“亲临”强调“亲自到达”,如“亲临现场”、“亲临指导”、“亲临抗洪前线”等,而“莅临”是个敬辞,多用于贵宾,如“敬请莅临指导”。“莅临”强调行为者对事物的重视,可用于第三方对事情的转述或报道。(1)句强调孙穗芳女士对“孙中山研究”的重视,而且“报载”一词表明该句是对事情的报道,所以(1)句选用“莅临”更为切合语境。“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则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很明显“规划”更切合语境。所以,答案为B。
4、不辨使用对象
例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_________的思想锋芒。
(2)_________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人言可畏”。
(3)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_________。
(4)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_________街头。
A.锋利 流言 内疚 流连
B.犀利 流言 歉疚 踯躅
C.锋利 谎言 歉疚 踯躅
D.犀利 谎言 内疚 流连
解析:
“锋利”与“犀利”都有“武器、言语等锐利”之意,但从搭配习惯上看,因横线后有“锋芒”一词,前面再用“锋利”难免有重复之嫌,故应选用“犀利”。“流言”与“谎言”虽都有“没有根据的话”、“假话”的意思,但其作用有别:“流言”目的在于诬蔑他人或挑拨离间;“谎言”目的在于欺骗他人。从(2)句的语境看,“杀人”、“人言可畏”侧重指假话的中伤作用而非“欺骗”效果,所以应选用“流言”。(3)句前面已有“内心”二字,再用“内疚”不大妥当。(4)句中有“心烦意乱,意志消沉”之语,用“踯躅”来表现“他”心事重重、烦躁不安的样子很恰当;而“流连”意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有很欣赏此处的意味,与(4)句的情感不吻合。所以,答案为B。
5、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虚词
例5、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也叫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判断虚词运用正误的能力。很多人错选C,其实C项的“与”是一个介词,它的宾语是“中国”。所以,答案为D。
6、不能根据虚词的细微差别来选择虚词
例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美关系___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他比你只是_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___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
(1)句中“一再”和“再三”都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主动做出某种行为动作。(2)句中“稍微”和“多少”,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甚至说“多少”的意思就是“稍微”。两词的区别是:“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3)句“常常”和“往往”的区别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则不受这种限制;“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则不受这种限制。句中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因此只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所以,答案为C。
7、不知原义而导致失误
由于不了解成语(包括熟语)的本来意义,而望文生义,造成失误。
例7、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B.在拍摄大片动辄耗资过亿的今天,该剧组仅用了200多万元就拍出了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C.当人们纷纷向灾区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D.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像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匪夷所思。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具体说是结合语境辨析使用成语的能力。容易选错的是C项。成语“细大不捐”中,捐是舍弃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大的小的都不舍弃,指所有的都兼收并蓄。而句子的意思是说“你”一文钱也不捐献,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所以,答案为D。
备考要有针对性:
一、读音相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品位、品味,起用、启用,盈利、营利,蜕化、退化,中止、终止,原型、原形,必需、必须,权力、权利,反映、反应,学历、学力,界线、界限,推脱、推托,熔化、溶化、融化,查看、察看,审订、审定,爆发、暴发,驱除、祛除等。
二、读音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沿用、采用,抚养、赡养,体味、体验,展示、展现,稳固、稳定,典型、典范,终身、终生,申述、申诉,食言、失言,应付、应对,场所、场合,风度、风采,指摘、指责,遏止、遏制,掩饰、掩盖,熟悉、熟习,违反、违犯,贯穿、贯串,爱戴、爱护,启示、启发,鼓动、煽动,激励、激发,谋取、牟取等。
三、读音不同,书写也不同的近义词:舍弃、割爱,迟疑、犹豫,乐观、豁达,呼吁、倡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