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巅。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呜,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的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过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的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无识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②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而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简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象。在那样的生活里,人属于自然。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胀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笼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

  ③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争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④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那宁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垮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是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愁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⑤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临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浑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人海沧桑的那声音,是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不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你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⑥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的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到近年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太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和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1、一般人觉得麻雀外貌丑陋,声音难听,可作者一开篇却把它“轻俏的哨音”写得很美妙,请用最简洁的语言(15字以内)说明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说作者描写流泉,流泉的声响表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的话,那么请指出作者描写海潮、海浪所表现的意图(概括不超过8个字)。

  答:表现了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自己热爱大自然,喜爱自然的声音,崇尚田园生活的情感,请分析作者抒发感情所用的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概括不超过40字,请注意语意要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素面朝天

毕淑敏

  (1)素面朝天。

  (2)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夫走过来说,你是要将一碗白皮面,对着天空吗?

  (3)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姐姐,她自恃美丽,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所以叫……夫笑了,说,我知道,可是你并不美丽。

  (4)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5)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苹、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6)见一位化过妆的女友洗面,红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冲刷过水土流失的山峦。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渐渐苏醒过来。我觉得这个眉目清晰的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颜色包裹的那个形象,是一个虚假的陌生人。

  (7)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在茫茫人海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累,多了忧虑。

  (8)化妆可以使人年轻,无数广告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电话,门开的一瞬间,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

  (9)“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啊!”从此我对她充满同情。

  (10)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地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幅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11)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决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12)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但栅栏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却暗淡犹疑。请注意我的口唇!樱桃红的唇膏在呼吁。但轮廓鲜明的唇内吐出的话语,却肤浅苍白……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

  (13)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14)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15)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1、根据文意,概述“素面朝天”喻指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3)、(14)自然段中,反复使用了四个“可以”和三个“相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所批评的“化妆”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午门外

祝勇

  ①在中国的古迹中,没有一处像故宫这样拥有显赫的位置。

  ②对于许多从没进去过的人来说,故宫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少数身份高贵的人才能走进它,才能目睹它的华丽与神圣。绝大多数普通人,只有蹲在故宫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揣测它的细节。宫墙保守着宫廷的秘密。即使站在合适的角度上,他们也只能看到故宫上面的白云。

  ③我看见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显得格外夺目。手里攥着一张门票,我迟迟不往里走。我望着午门发呆,想象着很多年前的天朝子民对于故宫的想象。

  ④高大的午门为这种想象确定了最初的比例尺。我们仅仅根据巨人的脚印就能推知巨人的高度。由午门,我们大抵可以知道,这里的度量单位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

  ⑤人们为什么要建造巨大的宫殿?是与广阔的疆域形成几何上的比例关系,还是与丰富的世界构成视觉上的平衡?无疑,宫殿改变了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即使从远处观看,宫殿依然显得威武和高大,因为与宫殿相比,那些参照物显得那么弱小。帝王站在宫墙上,会看到什么?他是否会通过空间来索取时间,观察到未来的秘密?时间的谜底是死亡。死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从出生那一天起,死亡的进程就开始了,每一天都在靠近那个黑色的终点。但是绝大多数帝王看不到这些。从宫殿中他们看到了基业的永恒。那是他们的错觉。场面宏大的宫殿迷惑了他们,他们往往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迷宫的规模越大,丢失自己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

  ⑥在一部清廷电影中,有皇帝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那时的他,正沉浸在君临天下的神圣感中。显然,巨大的宫殿改变了皇帝注视世界的视角。是宫殿,使得神圣君主不再像俗众那样,只是匍匐在万物脚下的一只生灵。然而,令我怀疑的却是,那欢腾的万众,是否能看清他们皇帝的身影?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非仅仅取决于物理的法则,更合乎哲学的辩证法。也许,这就是城楼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躯抽象为一个符号式的图腾。

  ⑦注视着午门的时候,我胡思乱想,如果我有选择颜色的自由,我会给午门漆上什么颜色?是土地似的棕黄,还是天空似的瓦蓝?那样的童话色影无疑会消解帝王的尊严。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最恰当的注解。它既诠释了权力的来路,又标明了权力的价值。如果有人对宫墙所庇护的权威感到质疑,那么,请你用等量的血来交换。宫墙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如果你不进入权力系统,宫墙只是视线中的风景,那大跨度的直线与大弧度的曲线展现着世界上最大胆的设计;如果你对皇权发出挑战,那被残阳照亮的城墙便时刻提醒你,你所准备的勇气和牺牲是否足够。

  ⑧我曾见过黑色的午门。是在一个大风的夜里,我从午门外走过。天上没有星辰和月亮,午门的广场上没有路灯和行人,只有高高的城楼,寂寞地兀立着。在深蓝的夜空下,午门的剪影轮廓清晰。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影,如一个黑洞,看不见里面包容的任何细节。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只因那无以复加的空旷和黑暗。我不敢叫喊,我知道哪怕是轻微的呻吟和呼喊,在这里都会被惊人放大。

(选自《凝望故宫》)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占”(第⑤段)意思是说封建帝王被威武高大的宫殿所蒙蔽,看不到必然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B.“宫墙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第⑦段),意思是宫墙的血色表明皇权的建立付出了血的代价,挑战皇权也要付出同样的代价。

C.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了阴森恐怖的午门,是为了说明故宫不是想象中的天堂,由此,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扩充和深化。

D.作者以站在午门外展开想象开篇,以走过午门外感到恐惧作结、全文旨在探究皇权的影响。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E.本文语言隽永,耐人寻味。一方面,运用形象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提出了理性的反问;增强了语言的深刻性。

2、作者为什么用“高大的午门”作为王朝子民对于故宫想象的“比例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从物理法则的角度看,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看,他的深层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都知道,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开始的镜头就是宏伟的故宫建筑群,这表明如今时代已经赋予了故宫崭新的象征意义。请简述故宫的象征意义在过去和今天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何妨闭门读书

余秋雨

  我一直叹息,现代人读书过于草率,其中尤其以那些所谓的“读书人”为最。在信息繁密、取用方便的情况下,我们处处可遇见似乎博览群书、无所不知的人,却很少看到有人舍得把自己沉浸在书堆里,心无旁骛,百念全消,就像闭关修行一般。说实话,要这样做,需要一些客观条件,而这样的条件只有负面事件才能给予。

  对此我有一点切身体会,“文革”期间我曾在浙江奉化的一个半山腰的屋子里称病避难,我是通过一位老师的关系借住在老楼的一间小屋里,整幢老楼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我一个,我几乎翻遍了蒋介石要他儿子蒋经国读的所有书籍,以至今天打开那些陈旧书架时的熟练程度,仍然把真正的管理员吓一跳。当时我在奉化,举目无亲,吃食无着,更找不到电话、邮局、电视、报纸,是彻底的放逐和封闭。废弃的老楼外是密密的树,树外是层层的山,山顶是厚厚的云。山外的政治运动又波诡云谲了吧?我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从两个山民口中听到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才大吃一惊,离开那里。

  这种封闭式的沉浸使我神醉心迷、欲罢不能。“文革”结束后,世事昌盛,门户开放,诱惑很多,但对我来说最大的诱惑却是再度沉浸,于是又主动地闭门沉浸了三年。只不过这次鉴于自己知识结构的失衡,沉浸的是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学理,边读,边译,边写。最后当我带着几部学术专著的书稿离开上海东北郊那间13平方米的小屋时,已脱胎换骨。

  这两番经历养成我的一个读书习惯:绝不东翻西翻、浅尝辄止,绝不见缝插针、手不释卷;要读书先把大门关上,电话拔掉,收起精神,稳住气息,而且,桌上只能有一本书,这样的的机会已经不是很多,因此我敏感一切有可能静心读书的信息,即便这种信息是负面,也要通过读书使它们变成正面。

  至于阅读书目的选择,则应各取所需,各随其便。如果要我说点看法,我会建议年轻的读者在灾害的背景下尽早选读一点有关人类命运、人文精神和生命意义方面的书。这本是我们文化思维上的欠缺处,这次由一场如此凶险的病疫来为我们补课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城市的精神秩序,都是通过灾难来建立的。但灾难本身不能作这种建立,中间必须有大量的“灾难思考者”,思考者边上又有行动者。经由他们,灾难成了学校。

  灾难还会淘洗文字。前些年文化界那些伪装勇敢的尖声厉气和伪装不幸的唧唧哝哝,现在被真正的勇敢和不幸比照成了无聊。经受着灾难冲刷的人们,再也不会去侍候那种以喜庆为标榜的虚假,以传统为标榜的陈腐,以精品为标榜的忸怩,以高雅为标榜的躲避了。因为这些标榜,都以背离真实、背离人道、背离生命为共同特征。今天显露在人们面前的,是跨越千年之后必须清醒面对的严峻。读解严峻,有一半要依靠书本。原因是,病疫的种类十分陌生,灾难的形态却是非常古典。

  由此,灾难中的“闭门读书”,只能半开半闭,不能把灾难完全关在门外。这是来自书房的声音,是书房对病房的支持。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1、从全文看,要把自己沉浸在书堆里必须有负面事件,这“负面事件”应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5段为什么建议读者在灾害的背景下选读一点有关人类命运、人文精神和生命意义方面的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灾难中的‘闭门读书’,只能半开半闭,不能把灾难完全关在门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从个人经历的两件事:文革时的闭门读书和后来的自我主动闭门沉浸了三年写起,告诉人们只要静心读书,都会像自己那样学有所成。

B.学习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倘若没有遇到一些“负面事件”,读书怕是很难静心的。所以灾难自然成了一所学校,它能让人们静心读书,就像在学校里一样。

C.第4段中“我敏感一切有可能静心读书的信息,即便这种信息是负面的。也要通过读书使它们变成正面的”,意思是说,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能用读书加以解决的,都用这样的办法解决,不放过任何可以读书的机会。

D.“前些年文化界那些伪装勇敢的尖声厉气和伪装不幸的唧唧哝哝”,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化界曾经有过的怪异的现象。

E.文末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非典”的那段生活,当真的需要“闭门”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读点书,在书中找到化解灾难的办法,引人想像,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斑羚飞渡

沈石溪

  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洛山的伤心崖上。

  伤心崖是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4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5米远的成绩,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4米左右,而能一跳跳6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强,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分离起跳,想跳过6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1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于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姑妄称它为镰刀头羊。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缥缈,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炫目的斑斓光谱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梦初醒,从悬崖边缘退了回来。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羊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归进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倒腾,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微偏高些,老斑羚角度稍微偏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4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比较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死亡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

  伤心崖上最后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飞渡它。但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

(选自《红岩》1995年第1期)

1、“咩——咩”是羚羊的叫声,看一看文中共出现几次?有哪几种情态?

  文中共出现_____次,可以分成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这四种情态。

2、文中出现了两次对“彩虹”的描写,试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最后斑羚数不是奇数,而是偶数,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将之与文中的写法作比较,试分析文章构思立意的巧妙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及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一再用数字来说明斑羚跳远的距离,主要是说斑羚进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更便于捕捉。

B.老斑羚跳涧身亡、镰刀头羊无能为力的表情、母羚羊走向彩虹的幻觉,都为后文羚羊飞渡存种作了有力的铺垫。

C.这篇散文歌颂了那种心甘情愿用牺牲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道路的精神。

D.镰刀头羊指挥羚群飞渡时,有一轻一重的两次“咩”叫声,暗示了镰刀头羊起初并不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更年轻的斑羚,表现了胆怯与自私。

E.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先写羚群身处绝境,却无法飞渡山涧,后写它们牺牲一半来保存种群的英勇之举。

[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