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阐述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策略技巧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否认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还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3)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它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趋于灭亡。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4)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来说,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
2、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事物之间要构成因果联系,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时间上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作用上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后者才是构成因果联系的根本特点。
(2)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存在意义;同时,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并且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可以转化的。
3、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它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看法。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同时,要正确掌握、科学运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3)总之,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而要做到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则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
4、正确理解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
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注意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要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同时还要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或全面观点),防止片面性。
(3)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应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二是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联系:
①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看不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7)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事物发展的动力、状态、途径都是研究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回答了事物如何变化发展的问题,都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基本观点。不过,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
从原因上说,发展的源泉是矛盾(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外因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事物为什么发展;
从形式上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二者主要讲事物发展的状态;
从途径上讲,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们讲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根本动力),是发展的基础、源泉、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3)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中。
量变是渐变,事物自身性质基本保持不变,总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质变是突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使事物处于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秩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知识综合
1.与经济常识综合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用发展的观点,可以分析农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前景。
(3)用矛盾以及矛盾普遍性原理分析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
(4)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方式、消费要适合我国的国情等。
(5)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分析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国企改革要“抓大放小”。
(6)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
2.与哲学常识综合
(1)物质和意识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分析与综合之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集体主义之间、索取与奉献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实践与认识之间、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之间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2)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3)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之间,都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与政治常识综合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机构改革与国家职能的关系,中国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等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2)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台与中央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国家职能的调整与完善、政府机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外交政策的调整,都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或渗透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
(5)“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途径,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体现或渗透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7)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长期性、渐进性,体现或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原理。
(8)我国民主建设的道路,政府机构改革,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都体现或渗透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热点点拨
依法治水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2007年8月27日印发了《2007年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推行节能减排”采访活动情况报告》。报告说,记者团把沱江、岷江、淮河、湘江、渭河、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作为采访的重点。通过采访了解到,目前,除汉江水质继续保持在Ⅱ一Ⅲ类外,其他流域水环境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8月26日对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首次审议,草案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已实施11年的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大量修改,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认为,五大原因“呼唤”对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
1.经济常识分析
(1)市场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2)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保护水质,需要法律手段,首先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和完善体现了这一点。
2.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已实施11年的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大量修改,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必须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科学性和预见性。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从源头上防止危害人民健康。
(3)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水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政治常识分析
(1)国家职能。环保世纪行以及水污染保护法的制定,体现了国家对自然环境的治理,也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依法治国原则。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水污染防治法,为防治水污染提供了法律依据。
(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水污染防治法,行使了立法权。
例题分析
例1、(2007年全国文综卷Ⅱ)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例2、(2007年江苏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答案:B
例3、(2007年重庆文综卷)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答案: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摊点问题既涉及城市形象又涉及民生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对立。另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统一性。塑造城市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有利于维护和塑造城市形象。
(3)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要将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