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选择题分为“两部分一结点”。“两部分”即题干与题肢,“一结点”即联结题干与题肢的部分。
根据题干的设置方式,我们可以将选择题分为填空型、漫画型、名言警句型等;根据题肢的设置方式,我们可以将选择题设置为组合型与非组合型;以“结点”为标准,选择题又可以分为因果型、关系型、理解型、判断型等。
一、选择题的编写原则与题肢干扰方式分析
(一)坚持思想性原则。无论什么选择题,只要存在有悖思想性原则的选项一定是错误的选项。如果题目不是逆向型选择题,该项是必须排除的选项;如果题目是逆向型选择题,该项就是应选项。
(二)坚持科学性原则。在分析选择题题肢时,明显违背可行性原则、在内涵与外延上与其他题肢存在明显的区别、题干与题肢相连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存在语法或逻辑上的错误的选项一定是错误的选项。
(三)坚持迷惑性原则。选择题迷惑性题肢的设置方式一般有:近亲干扰,即其中几个备选项存在“近亲关系”;谬误干扰,即选项的观点错误或含有错误的内容;思维错觉干扰,考生的思维有一定习惯,命题者命题时故意与思维习惯相左,使考生产生一种思维错觉,把本来正确的命题看成是错误的,把本来错误的命题看成是正确的;无关干扰,即选项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使考生因其正确而误选;张冠李戴干扰,把易混的概念或原理张冠李戴,使粗心的考生误选;矛盾干扰,即选取相互矛盾的两个题肢,以“非此即彼”来误导考生;外延干扰,选项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等。
二、解答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1、题干的审查。
(1)注意理解中心词、限制词、修饰词和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
(2)分清选择方向是正向还是逆向。
2、题肢的审查。要对题肢逐个审查,弄清题肢本身是否正确,题肢本身观点错误或含有错误成分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
(1)针对易混的相近或相反知识点,通过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设置错误;
(2)根据知识本身正确所需要的条件、范围,通过变换修饰词扩大或缩小重点概念的外延,造成观点绝对化。
3、干肢关系的审查。应选题肢不仅要本身正确,而且要与题干有联系,即符合或最符合题干的要求。本身正确的题肢之所以不一定符合题意,常见的情况有三种:
(1)与题干的规定性变相重复;
(2)颠倒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对应关系;
(3)干肢之间没有真实联系。
4、题肢关系的审查。在审查题肢及干肢关系时,也离不开题肢之间的横向比较。题肢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排斥关系、包容关系和因果关系。
三、几种常见的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直选法。有些选择题,我们一看题干就知道要选什么;再浏览一下选项,就能找到应该选的答案,这种解题方法就是直选法。直选法一般适用于考查识记类基础知识或时政类中重大事件的选择题。
2、排除法。此法分三步:第一,先排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以便缩小选择范围;第二,排除观点本身正确,但不能反映题干规定性的选项,即答非所问的选项;第三,从一般意义上说,做完以上两步,剩下的选项应该为正确答案了,但在单项选择题或最佳选择题中,要作出唯一选择,必须对它们再进行仔细推敲,把握题干和题肢的内在联系。
运用排除法在如何“排”的策略上,可以借助“误重倒宽乱,排除仔细观”这一口诀思考。“误”即题肢本身错误;“重”即题肢与题干的表述重复;“倒”即题肢与题干因果倒置、主次颠倒;“宽”即题肢的外延大于题干;“乱”即与题干相连后逻辑混乱的题肢。“排误倒宽乱”类型的题肢是应排除的(逆向型选择题除外)。
3、选正排误并用法。最适合解答组合式选择题。通过对题干指向的分析,在明确设问指向后,通过对题肢的分析,如果能确定某项一定正确和某项一定错误,正确答案便会自然显现。
4、优选法。即优中选优法。在最佳选择题中,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此时,首先一定要领会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总体逻辑关系,然后比较各选项,选出与题干中心意思联系最直接、最贴切的选项即可,不用作无限延伸。特别提醒:这是最佳选择题,不是所有符合题意的都可以选。
5、选择题的十不选
(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
(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
(3)因果相悖者不选。
(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
(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
(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
(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
(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
(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
(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非选择题
一、非选择题的题型及命题特点
非选择题在内容构成上,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情景、设问与立意。情景,一般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给出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新问题;设问,一般由层层递进的几个小设问组成;立意,即考查考生运用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能力。
非选择题考查内容大体是三个方面: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二、主观题解题的总体步骤(审切答三步法)
1、审题(定点):一审材料(类型、层次、中心观点、材料间的关系);二审问题(范围、角度、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提炼静态信息——发散解题思路,分析设问,挖掘设问内涵);
2、切题(联系、梳理):联系知识、选择内容、构思答案;
3、答题(作答):描述知识、事理结合、导出观点。
①列好提纲,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
②答题要有层次性、逻辑性。详略得当,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
③恰当运用政治术语。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
④突出重点要点,可不讲究次序。
三、“意义”类
解题要领:
注意限定词语的特殊要求;解剖主体和意义对象(客体)的关系;把握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政治。)
常见分析:
(1)客体分析:即受它影响对象分别所受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具有的影响。政治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公民、党、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的影响。
(2)性质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方面和字句对应分析。
四、“措施”类
(1)主体定位法
例: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论述面对“新的考试”,党和政府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2)客体定位法
例: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在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期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3)内容定位法
例:结合经济常识,分析革命老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什么相似的优势和劣势。“红色旅游”如何帮助老区“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
(4)因果推理定位法
例:请运用有关经济常识,论述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从教材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找办法。
五、图表类
1、解题要领:
对照设问,明确要求(明层次、明方向、明范围);
细读图表,提取信息(读表题、读数据、读表注);
迁移知识,形成答案(依据教材、结合背景、运用术语);
2、注意细节:
“两比较”:“横比”——“纵比”;
“三结合”:设问——图表内容——涉及背景;
“三忌讳”:一忌死套教材知识,二忌脱离表题和设问读图表,三忌离开背景导向主观臆断。
3、分析做答:
(1)注意表格标题的中心主旨作用,总揽表格。
(2)表格内容既要“纵比(事物自身前后不同阶段比较,最明显标志是表格中的不同时间)”→说明什么在变以及如何变,更要“横比(不同事物之间比较)”→说明事物间的差异或差距(既要总体分析,也要分项说)。中国和外国对比,应该以中国情况为主分析。
(3)注意表格小注的补充说明作用,小注是图表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把小注和图表内容结合分析才不会有遗漏知识点。
(4)注意表格中的特殊年号隐含重大时政背景。
(5)注意设问是问“材料或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什么经济现象”;是问“谈谈对图表经济现象的认识”还是“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6)有些时候设问还问“表格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有时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示例:39、(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1~2005年制成品进出口货物分类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
进口 |
出口 |
总额 |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
杂项制品 |
总额 |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
杂项制品 |
2001 |
1978 |
321 |
419 |
151 |
2398 |
134 |
438 |
871 |
2002 |
2459 |
390 |
485 |
198 |
2971 |
153 |
530 |
1012 |
2003 |
3400 |
490 |
639 |
330 |
4034 |
196 |
690 |
1261 |
2004 |
4440 |
655 |
740 |
501 |
5528 |
264 |
1006 |
1564 |
2005 |
5122 |
777 |
812 |
609 |
7129 |
358 |
1291 |
1942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注:表中数据均取整。分类表中省略了“未分类其他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项。
材料二 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
(1)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
答案:
我国制成品国际贸易中,贸易总额逐年增加。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保持顺差。我国制成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顺差,存在贸易不平衡现象。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2)针对从材料一、二所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8分)
答案:
政府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六、“评价”类
解题要领:
定性(是什么)——对象的性质判断(积极型和消极型);
分析(为什么)——分析原因、影响、意义;
结论(怎么办)——我们的态度、做法。
(1)把涉及的现象、事物、观点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积极型和消极型;
(2)积极型的处理办法:从是什么(对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或观点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为什么角度展开。
(3)消极型的处理办法:对于消极现象的认识,从为什么出现、有什么危害、根治措施的角度展开;对于错误观点,主要说明其错误的表现,或用正确的观点印证其错误。
(4)混杂型的处理办法:综合上述两种办法,肯定积极的,批判消极的,两个方面均要从简。
示例:40、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寖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2分)
答案:
①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依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②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③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实际的观点。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8分)
答案:
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3分)“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3分)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2分)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