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


 

要点阐述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①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

③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①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②货币的职能

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④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策略技巧

1、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商品的两个因素。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③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4)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其表示方法为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或生产单位产量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

  (1)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和通货膨胀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面值的大小,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发行量受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即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③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纸币就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④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

3、价值规律

  (1)含义: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上述三方面的作用归结起来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我国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个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两个体现:

  ①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三个作用:

  ①国有经济的作用。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集体经济的作用。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可以更好地贯彻劳动者民主管理的要求,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要求,在满足不同层次就业等方面,有着国有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小商品生产、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私营经济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外资经济对扩大就业,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

  四个地位:

  ①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

  ②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主要经济基础,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③集体经济的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①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即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表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②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三个要素来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的

  首先,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通过企业间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其次,通过市场供求机制(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可以及时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及时协调生产和需求,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

  ③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

  首先,企业要面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其次,价格由市场竞争而形成,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引导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2)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②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和弱点;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国家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调节的缺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怎么样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知识综合

1、与经济常识综合

  (1)用价值规律的知识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和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意味着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降低。

  (2)用价值规律的知识认识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3)用价值规律的知识认识市场交易的原则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商品服务市场上,一切交易活动都必须遵守平等原则,这正是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的客观要求;而一切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又必然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4)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知识分析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认识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理解财政、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5)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认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2、与哲学常识综合

  (1)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用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这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

  (3)用对立统一的原理认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而任何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占有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而让渡出使用价值(或价值)。

  (4)用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分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具有自己的特征,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表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3、与政治常识综合

  (1)经济职能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宏观调控是国家行使管理经济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2)用依法治国的理论分析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3)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知识理解我国对外政策中的基本国策。

热点点拨

CPI上涨引发通胀担忧

  2007年8月13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为10年以来的新高,追平了1997年2月份创下的高点。这已经是CPI涨幅连续5个月运行在3%的警戒线上。不断增长的CPI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据分析,造成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随着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呈现消费日趋活跃的态势,拉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二是随着第二季度生产原料价格的上涨,食品加工原料及成本也随之上涨,最终推动了整个食品行业的提价;三是近来某些地区暴发的猪瘟、水灾等原因影响了猪肉、蔬菜等食品的供应,进而引发食品价格的上涨;四是外贸、投资过热,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银行利率偏低,居民投资方式多元化等原因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使得流通中的纸币量有所增加。

1、经济常识分析

  (1)价值决定价格。我国CPI上涨,与进入2007年第二季度生产原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原料及成本上涨有着密切关系。

  (2)供求影响价格。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由于疫病、灾害等间接因素引起了上述商品暂时性的供应量相对于需求来讲减少、上述食品供不应求造成的。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由此刺激了消费,拉动了食品行业的提价。只有居民的购买力提上去了,猪肉才有可能保持高价,否则,高价猪肉只能“臭在案板上”。

  (4)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要遵循流通规律。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长为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度攀升;投资、外贸的“双顺差”使中国成为外汇“净流入”国等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必然带来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是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此轮物价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领域,且存在暂时性,所以还不能算是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要采取措施平抑粮价,否则,大面积持续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6)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我国进入2007年后出现的物价上涨现象,国家综合采取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调控,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2、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进入2007年,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家因此采取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已连续几次采取加息措施。国家出台的政策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具体运用。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食品价格上涨,对食品生产,对百姓消费,对社会秩序等产生了影响,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3)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进入2007年第二季度,生产食品的原料价格上涨,引发了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又给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影响等,这说明一个现象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一个现象是由另一个现象引起的,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4)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对于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问题,要弄清造成这些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解决猪肉价格上涨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生产,这样做就是抓住了关键和重点。

3、政治常识分析

  (1)国家职能。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国家采取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来解决上述问题。

  (2)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解决食品价格上涨问题,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例题分析

例1、(2007年四川文综卷)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答案:C

例2、(2007年广东卷)观察下图,判断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态势( )

A.低增长低通胀        B.高增长高通胀

C.高增长低通胀        D.低增长高通胀

答案:C

例3、(2007年四川文综卷)《物权法》规定:“画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注:《物权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结合材料,用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知识,说明《物权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意义。

答案:

  (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一般特征。

  (2)《物权法》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有利于维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协调和处理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