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练习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问题背景】

  十七大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论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民主选举

  ①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28日发布公告,确认2987名代表的代表资格全部有效。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人数高于上一届,其中有3名农民工代表。这是农民工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②我国将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有必要修改选举法,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选举法的修改列入2008年立法计划。

2、民主决策——开门立法,问计于民。

  ①《劳动合同法》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产物。《劳动合同法》草案曾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经4次审议、若干次修改完善后才最终“亮相”。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普通百姓的关切,对原草案作了大幅度的修改,以“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回应19万件百姓立法意见,成为新草案最鲜明的特点,这无疑彰显了中国立法机关越来越重视倾听民意的价值取向。

  ②法定节假日调整问计于民:2007年11月9日,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法定节假日调整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问计于民。在这个方案安排中,五一节将缩减为一天,春节从除夕放到初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将放假一天,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因此增加一天。

3、民主管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②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4、民主监督

  2007年4月24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中国公民有权依法获知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府信息。《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用法律打造透明政府”,是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问题切入】

1、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有什么意义?

政治常识角度:

  (1)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反映了国家对公民享有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内的各项政治权利的尊重。

  (4)反映了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不断得到保障,体现了我国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哲学常识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农民工的权益被侵害、农民工受歧视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利益。

  (2)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必须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表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4)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体现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措施有何重大意义?

  (1)体现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

  (2)有利于消除选举中的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扩大他们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发言权。

  (3)有利于我国城乡居民平等享有权利,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开门立法,问计于民”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

  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倾听民意,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特点的体现,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前进的表现。

  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⑷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法律制定之前,倾听民意有利于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

4、为什么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经济常识角度: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好地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正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社会经济活动,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正是不断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些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正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政治常识角度:

  (1)我国的经济职能。我国国家机构具有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求政府提供更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为之服务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好地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3)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正是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4)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更好地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5、请说明由“全能政府”、“管制政府”、“权力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转变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常识角度:

  (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2)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故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故必须实现“管制政府”、“权力政府”向“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转变。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政治常识角度:

  (1)政府职能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2)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3)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4)有利于政府改进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有利于对人民负责,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3)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4)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5)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7、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出了哪些规定?

  ⑴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各级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接受人民监督。

  ⑵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受其监督。

  ⑶宪法赋予我国公民对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⑷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对司法活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法律监督。

  ⑸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协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在执政党内还要完善党员对党组织及领导干部的监督。

8、如何正确认识基层民主制度?

  (1)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和企业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2)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有利于坚持和巩固人们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9、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丰富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提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水平。

10、发展人民民主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政治文明的程度还不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实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2)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人民民主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1、如何实事求是地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哲学常识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2)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政治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4)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政治常识角度:

  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⑵ 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2、发展民主,为什么应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必要性:

  (1)发展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发展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要求。

  (3)发展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的体现。

重要性:

  (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2)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

  (3)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方面;

  (4)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要前提。

  总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13、如何发展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做到民主与法制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既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又要依法、有序参与;

  (6)健全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7)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制度的模式。

【考题启示】

【例1】(2007年全国文综卷1)32、K市市镇两级政府每年拿出两亿元资金,逐步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为农民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在这件事中,政府的角色是( )

①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③经济活动的调控者   ④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例2】(2007年北京文综卷)30、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乡村,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基层民主,选配好乡村党组织班子,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中央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是( )

①改进党的作风是强化党的政治优势的途径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要求

③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④转变乡村两级政府职能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例3】(2007四川文综卷33题)2007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为了更好地反映民情民意,部分人大代表在互联网上利用QQ、E—mall、Blog(博客)等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并及时予以反馈,深受网民欢迎。这表明( )

①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

③人民代表的发言不受追究    ④人民代表受人民监督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