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企业和产业


 

要点阐述

1、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①企业及其作用

②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③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④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

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2、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①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③劳动合同制度

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策略技巧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作用: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公司

  ①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是公司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点。

  ②公司的分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占据支配地位。大中型企业通常采取公司形式。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组织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或监事)组成。

  (4)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①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行政指挥作用,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③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保证监督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5)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企业经营者必须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是什么”——了解两个概念: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①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即“所得”与“所费”或“产出”与“投入”的比例。

  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为什么”——弄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或意义

  ①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②从国民的角度来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怎么办”——理解和掌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这一方法和途径的核心就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就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方式与途径,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和适应知识经济到来的客观需要。

  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可以节约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劳动消耗,在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降低无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4)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①企业兼并的意义

  企业兼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总体结构的优化。

  ②“强强联合”的意义

  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的“强强联合”,特别是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扩大市场占有额、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企业破产的意义

  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3、我国的三大产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③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④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①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用:

  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②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发展道路。

  主要特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①第三产业的含义及其划分

  含义: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划分:在我国,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②第三产业的地位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③第三产业的现状以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现状:我国第三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壮大,但仍相对滞后。

  意义:其一,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其二,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其三,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5、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知识综合

1、与经济常识综合

  (1)用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论分析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和意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只有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和方法。

  ①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必然会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这正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两条主要方法和途径。

  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必然会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出现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认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意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4)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道德建设、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5)用市场交易原则和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知识认识不正当竞争的危害。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市场交易原则,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2、与哲学常识综合

  (1)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所制定的一切政策都应该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

  (2)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都必须面向市场,自觉遵守价值规律。

  (3)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国企改革、提高经营者素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4)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用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3、与政治常识综合

  (1)运用国家职能的理论,说明搞好国有企业、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2)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劳动合同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是依法治国原则的重要体现。

  (4)用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5)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的知识,认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保证监督作用,正体现了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另外,党中央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热点点拨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年9月17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经验交流会。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农业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精心谋划,强化组织,狠抓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上取得积极成效。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要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首要任务,坚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继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自2006年以来,农业部会同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在全国确定100个示范联系村(场),启动实施了省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一年多来,示范联系村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环境和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文明取得较大进步。同时,示范联系村也对周边农村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1、经济常识分析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现代农业建设,要依靠科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发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需要培养新型农民,打牢新农村建设人力基础。大力开展农民知识技能培训和转移培训,深入推进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加强实用人才和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5)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要着力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障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各类补贴、统筹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这说明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

2、哲学常识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合理确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切忌过分追求高指标,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

  (2)意识的反作用。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主导产业强村、科技人才兴村、工商企业帮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建设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建设新农村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4)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部有关单位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要做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努力扩大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示范联系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加强宣传,不断扩大示范行动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6)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部有关单位要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

  (7)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培养新型农民等一系列问题就体现了要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注重总结宣传,不断扩大示范带动作用。

  (8)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主导产业强村、科技人才兴村、工商企业帮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建设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开展,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开展新农村建没示范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发挥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搞强迫命令。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真正把农民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政治常识分析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开展新农村建设,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这也体现了国家在管理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人民真正享有富裕、民主、文明的生活。

  (3)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农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健全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民主管理。推进村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例题分析

例1、(2007年重庆文综卷)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7%;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产销两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合理,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1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7%。居民家庭支出结构发生变化,轿车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市场规模扩大      ②能耗总量减少

③居民存款增加      ④依靠科技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例2、(2007北京卷)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誉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图10

  结合经济常识,分析下列案例中企业是如何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化的。

某市素有“中国锁都”之称。近年来,铜、锌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该市锁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变以模仿为主的制造式艺,使用新型、便宜的人工合成材料,使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销售是持续上升。

答案:进行技术革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只是一个中型集团企业。1992年,该公司任命新总裁,他敏感地意识到无线通讯产品在全球将有巨大的市场,果断决定放弃和压缩电缆、电视等原有的核心业务,集中资金和人力生产移动通讯产品,适时的业务转变,使公司成为全球无通讯市场的佼佼者。

答案:任用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正确预测市场,顺应需求变化。(从专业化生产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甲乙两企业都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家电销售企业,前者的全国整体实力优势较为明显,后者在长三角等地区具有较大市场份额。二者合并后,新集团保留原有品牌,进行双品牌经营,既保持了原有优势,又通过统一采购、物流和管理,形成全国“一盘祺”格局。

答案:企业兼并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

某语言培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于2000年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又于200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最终从一个私人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的教育科技集团。

答案:实行股份制,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