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与1999年以来相比,2008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8年来的最大值。据此回答1、2题。
1.有专家指出,自然灾害频发是人类过度开发的结果。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规律是主要矛盾,其发生作用的频率增大了
B.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预见规律的破坏作用
C.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没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人类活动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2.有专家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促使自然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用无情的灾害向人类过度开发的行为发出严厉警告。这对我们的警示是( )
A.人类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带,每逢旱季,当地大部分居民就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但当地的狒狒却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人们于是用“连环计”,先喂狒狒盐腌食物,再借狒狒当向导,找到救命的水源。据此回答3~5题。
3.这种连环思维的特点是( )
A.去粗取精 B.去伪存真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4.通过人们的观察,获得狒狒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的材料,这应是( )
A.感性材料 B.理性思维
C.科学思维方法 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
5.人们利用“连环计”,找到救命的水源。这体现了(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人需要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
6.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亡,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
A.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重新认识
B.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C.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D.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瞬息万变中,因此,人们的认识永远也无法跟上事物变化的节奏
7.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世说新语》载: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孩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据此回答8、9题。
8.从哲学上看王戎所以能判断出路边的李子是苦的,在于他( )
①看到了“多”与“苦”的内在联系
②看到了“多”与“苦”的对立
③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④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上述材料中“取之,信然”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面对实践敢于提出新问题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科学的思维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0.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只有对各要素首先进行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才能真正的认识事物。这说明( )
A.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B.分析与综合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方法
C.综合离不开分析,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D.分析离不开综合,是联结中的分析
11.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种地、炼钢 ②学生学习
③双语教育活动 ④双语教学体系研究与实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从哲学上讲,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①实践的主体 ②实践的对象
③实践的手段 ④实践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的人其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邓小平时代提出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问题,后来江泽民提出了一个政治文明问题,这次十七大又提出了一个生态文明。这个生态文明的提法表示了一个正确的伦理和一个科学的准则。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15.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它储存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部门的无数信息,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集中;而且任何人都无法垄断这些信息,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从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与信息,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从认识论来看,这说明( )
A.互联网是各种信息的来源
B.认识是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C.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D.实践的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据报道,近些年来,针对困扰人类的生态问题,日本一些科学家在经历长久的探索和论证后,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都能被利用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日本发展“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政府、企业和科技界三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此回答16~18题。
16.日本科学家提出这一概念,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是主观的,人可以发明自己需要的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7.与日本相比,我国在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也提出了本世纪必须实现的“零增长”目标:2030年人口数量“零增长”,2040年资源、能源消耗速率“零增长”,2050年生态环境退化速率“零增长”。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④中国与日本有相同的国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本世纪三个“零增长”;日本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真理性认识。这说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②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
③由于观念、能力等的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实践需要服务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