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
一、厄尔尼诺现象------海气相互作用的信息
早在几百年前,赤道太平洋东岸一带的秘鲁、厄瓜多尔渔民就发现,每年12月中下旬圣诞节前后,这一带的海水就出现增暖现象。在正常年份,升温幅度、范围都比较小,而不引起人们注意。但有的年份,增温范围和强度比较大,可以扩大到整个太平洋东赤道地区,时间也可持续一年以上。与此同时,还伴有鱼、鸟大量死亡现象。当地人就把这一神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EL NINO),在西班牙语里为“圣婴”之意,是它在显灵。初看起来,厄尔尼诺只是一个地区性的海洋现象。
1891年秘鲁地球物理学会路易斯.卡林泽博士首先正式指出,厄尔尼诺还对当地气候状况有重大影响。一百年来,这一现象引起了愈来愈多的海洋学家与气候学家的注意和研究。1982-1983年,出现了一次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给热带西太平洋带来严重干旱,给热带东太平洋带来灾难性洪涝,更加促使科学家们走近厄尔尼诺,了解厄尔尼诺。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广泛的监测与研究,逐渐揭开了蒙在厄尔尼诺上的神秘面纱。 现在,厄尔尼诺仍然专指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厄瓜多尔一带发生的海温异常升高现象,但气象学家早已不把它看成是一个孤立的海洋事件,更加多的是注意到其中海气之间的相互耦合。他们早就发现,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气压变化趋势,常有较密切的跷跷板一样的反向关联,气象上把这种远距离的关联现象形象的称之为遥相关,而将上述地区气压变化的联系称为南方涛动,用英文字头简写为SO,其后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密切的联系。往往南方涛动出现较大负值,也就是印度洋海面气压上升,南太平洋中东部气压下降时,就可能预示着厄尔尼诺即将发生,此时南方涛动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明显。现在,气象学家已经把这两种现象合起来一起研究,并将他们的英文字头拼成“ENSO”,称之为恩索现象。从80年代起,我国国家气象局就设立了专门的ENSO监测小组,并不定期出版简报。很明显,这里特别强调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已经被看成是海气作用,并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信息。
二、走近厄尔尼诺-------成因仍有待近一步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大气的状态和变化呢?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气象组织制定过从1985年开始为期十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其目的之一就想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提高对厄尔尼诺及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中美两国科学家也执行过“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计划。 为什么增温0.5℃就算异常了呢?海水的比热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因此广宽的大洋通常被视为大气的重要热库。有人计算过,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变化0.1℃所用的热量,便足以使上面5000米厚度的大气层温度提高6℃。赤道太平洋水域占全球海域1/4,因此那里的海温异常变暖,立即会影响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南美沿岸增温处附近原下沉流盛行区变为对流旺盛,异常多雨,发生洪涝,干旱区多年积累的花草种籽,遇雨百花怒放,沙漠顿时成绿洲。而在西部,因海温降低引起对流减弱,导致干旱发展。去年印尼数月大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同时,在海洋中,上升流的减弱或消失,使水中浮游生物骤减,鱼类因食物锐减随之死亡,以鱼为食的海鸟也成批饿死或迁徙。例如1925年厄尔尼诺期间,秘鲁不仅大批鱼死鸟亡,还在3月份观测到394.4毫米的降水量,而这里前5年的降水量总和才不过17.9毫米。厄尔尼诺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它直接影响的地区,还会通过瓦克环流进一步影响世界其他地域的气候。
人们还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通常是在冬春形成,翌年冬春结束,持续一年左右,平均每2-7年一次。100年来大小已经发生过30多次,其中1983-1983年的一次,无论强度及波及范围都最大(不计1997年的这一次)。据统计,这次厄尔尼诺引起全球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每次的征兆、异常增温位置也不尽相同。 又是什么原因最初引起偏东气流的突然变化呢?遗憾的是这层面纱仍未被完全揭开。我国的一些专家提出了地球运动和内部的某些变化,例如自转速率大幅度持续减慢、太平洋火山爆发、海底地震以及太阳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厄尔尼诺的形成,除了这些“纯自然的因素外,是否多少与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有关?这些推测都有待进一步论证。但太平洋中部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形成的直接原因,由此而出现中东赤道异常增温区对大气异常加热,影响赤道地区的瓦克环流,破坏了正常平衡,进而引发其它地区气候异常。这种看法,已为较多的专家所接受。
三、评价厄尔尼诺-----它的影响与预测
事实已证明,厄尔尼诺是气候变化的强信号,它所引起的短期气候异常效应,甚至超过了温室效应。
旱变涝、涝变旱,是厄尔尼诺以及瓦克环流直接控制的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地区在受它影响时气候异常的最主要特点。去年6月,智利北部曾出现48小时降雨量达到过去21年总和的强降水记录,暴雨引起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而地处赤道西的印尼的旱情为近50年所罕见,更西的印度洋西岸的赤道东非的一些国家,去年10月以后的降水量相当于常年的10倍。
气候异常也通过大气环流波及中纬其他地区,影响了正常的温度和降水分布。但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还同时要受到其它地区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冰雪覆盖面积、地形、西风带环流(中纬环流)等,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主要因子之一,因此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后果要复杂得多,气候异常的表现每次也更加不确定。
我国主要位于中纬地区,同时受东风、西风带的影响。据专家们对历年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里,多数年份可能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当年的夏季风减弱,位置偏南,导致华北一带少雨干旱,去年华北主汛期的降水量便为46年来第二个少雨干旱年;同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分布型,长江流域的梅雨出现时间也偏晚;厄尔尼诺年中我国还容易出现冬暖夏凉,尤其是东北地区出现冷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也比常年偏少,去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只有4个(常年平均为7-8个),是46年来的第二个少年。
今年2月上旬,参加在曼谷召开的厄尔尼诺研讨会的专家指出,去年5月一直延续至今年4月结束,但它何日再次光临呢?
四、从厄尔尼诺谈起——一点启示
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美名,而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诺带来上亿元的损失,但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作出明确的判断。
人们还注意到厄尔尼诺期间,暖流代替了上翻冷水,直接导致浮游生物消失,随之鱼类减少,又使以鱼为饵的鸟类死亡或迁徙,鱼粉、鸟粪的减少,引起肥料与动物饲料(鱼粉)的短缺。随之作为饲料的鸡禽价格猛增……,例如1982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两年,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同时日本、美国的大豆价格随之上涨3倍以上。如果再考虑菲律宾因干旱引起椰子价格上涨,随之肥皂、清洁剂原料的短缺……,最终超越了气候异常的领域,而进入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的讨论。
我国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地球系统,一个包括了大气、海洋、生物等几个圈层的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和研究厄尔尼诺等这些发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种现象。就这一点而言,正是地理工作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