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严复

  (1854—1921),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他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他发表《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一系列政治文章,发出爱国救亡的强烈呼声,主张变法维新,并着手译述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前,严复曾主办《国闻报》。戊戌变法后,他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辛亥革命后,他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他著译的作品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学说创造者达尔文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其要素是变异、遗传和生存竞争)。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广东南海人,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靠种地养家,生活十分困难。詹天佑七岁入私塾读书,厌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喜欢摆弄机械。1872年他考取幼童出洋预备班,在美国念完小学、中学后,考入耶鲁大学木土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同年,他回国,被派往福州水师学堂任驾驶。第二年,他被派到“扬武”兵轮担任驾驶官。1884年,中法战争马尾战役中,詹天估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沉着对抗法舰,获得人们的称赞。同年10月,他被调到广东博学馆担任教习。1886年,张之洞让詹天佑测绘一幅中国沿海形势图。在一年里,他完成了测绘工作,并绘出沿海险要图,由张之洞献给了清政府。用西方测绘方法来测绘沿海形势,这在中国是首次的。

  1888年,詹天佑被任为唐津铁路的工程师,开始献身中国的铁路事业。在80天里,他指挥完成了塘沽到天津间的铺轨工程。9月初,唐山天津全线通车。1890年,清政府重新修建关内外铁路。关内外铁路是由林西已有铁路接造干路出山海关至沈阳达吉林,另由沈阳造支路至牛庄、营口。詹天佑在督修从古冶到滦州这段工作时,分析了日德工程师修筑滦河大桥失败的原因,机智地完成了滦河大铁桥的全部工程。904年,詹天佑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他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工作,粉碎了侵略者散布的中国工程师不能修成此铁路的谬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1910年,他回到广东,任粤路总理。1912年5月,他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直到1919年逝世,他一直为修建汉粤川铁路而努力。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设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校址选在景山东门以乐的乾隆和嘉公主府旧址(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首任管学大臣是曾担任光绪帝师傅的吏部尚书孙家鼐。戊戌政变后,大学堂依旧保留。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学堂也遭到破坏。1902年,大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同年并入。这年还增设师范馆(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10年,京师大学堂已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共七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是完全由中国自己筹资、勘测、设计、施工建造的铁路,全长二百多公里。此路“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七千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石峭弯多,遍考各省已修之路,以此为最难,即泰西诸书,亦视此等工程至为艰巨”。“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中国自办京张欠缺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詹天佑勇敢地担当起总工程师的艰巨任务,勉励工程人员为国争光,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从勘测过的三条路线中选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现行路线。詹天佑跟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1905年9月动工,1909年8月建成,比预计工程提前两年,经费结余白银28万两,全部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取价的五分之一,可谓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在铁的事实面前,外国人也不能不折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竞争的一个胜利。

冯如

  冯如(1883—1912),号鼎三,广东恩平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杰出的飞行家。他12岁离祖国到美国旧金山当勤杂工,“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立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宏愿。1901年他转往纽约做工,边作边刻苦自学,几年后,他掌握了机械学、电学等基础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久。冯如认为航空事业对祖国富强意义重大,于是决心研制飞机,使之“成一绝技,以归飨祖国”并立誓“苟无成、毋宁死”。1906年,他从纽约到旧金山,倡议华侨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筹得一笔资金。1907年,他同助手开始试制,两次飞行均遭失败,厂房因失火焚毁,但仍百折不挠,终于在1909年获得成功,1910年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第一名。欧美报刊交口称赞,美国人用重金招聘冯如,但他却拒绝聘请,偕同三名助手,携带两架自制飞机返回祖国,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1912年8月他亲自驾驶飞机在广州效区燕塘操场上空作飞行表演,因飞机坠落,身受重伤,壮烈殉职。按冯如的遗志,广东革命政府把他安葬在广州东郊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由八个乐章组成。1939年作于延安。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音乐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杰作。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中国作风家。湖南邵阳人。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1931年到上海音乐专学习,不久参加左翼文化活动,为《风云儿女》、《十字街头》等影片配曲。1941年参加新四军的工作,1943年到延安。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代表作除《游击队歌》外,乐曲还有《牧童短笛》、《森吉德玛》等。

“史界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家为摆脱旧史学,构建新史学而提出的口号。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欧美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陆续在中国传播,向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提出挑战。中国史学家逐渐接受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放开了视野,打破了封建史学的沉闷空气。由于视野扩大,方法得力,新的史料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在史教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家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他又发表了《新史学》。这是两篇前无古人的讨伐封建史学檄文。在这两篇论文中,梁启超概括了封建史学的四大弊端,痛斥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家谱”、“墓志铭”,呼吁历史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即研究历史要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梁启超还把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提出历史发展不是一治一乱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应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梁启超第一个树起“史界革命”的大旗,为构建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奠定了基础。王国维、夏曾佑等人,也是“史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历史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早年曾在上海《时务报》馆充当校对,后入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及近代科学。1901年秋,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他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教育世界》杂志。1907年经罗振玉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在此期间,他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西方哲学,又潜心研究词曲。辛亥革命以后,他随罗振玉逃亡日本,专门从事甲骨文及汉简研究。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他的《宋元戏曲史》研究了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民间杂剧。1927年,国民革命发展到高潮时,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他一生著作甚丰,其重要作品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吴沃尧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沃尧(1866—1910)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亦名趼人,广东南海人。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108回长篇小说,以描写官场为主线,旁及商场和洋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晚清政治、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侯外庐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先在东北,后到北京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到重庆,边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边进行史学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历史,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家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清末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他以举人,捐道员衔。1880年,黄遵宪任驻日本参赞,后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1895年,他列名上海强学会,第二年,跟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黄遵宪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兼署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举荐梁启超到时务学堂讲学,提倡“民权”学说,赞助组建南学会。戊戌政变以后,黄遵宪被罢官回乡。他以外交而知当世,曾著《日本国志》,言日本维新,国势日强,而受其害者,中国首当其冲。其所言著,后事尽验。黄遵宪善写诗,有《日本杂事诗》及《人境庐诗草》传世。

李宝嘉和《官场现行记》

  李宝嘉(1867—1906)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字伯元,江苏武进人,曾办过多种报刊杂志。《官场现形记》是他的长篇小说,60回,描写了晚清官场贪污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现象,思想上表现出改良主义倾向。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1901年生于日本,其母当时正随梁启超逃亡日本。民国成立后,随梁启超返回国内,1924年留学美国,专攻建筑学及西方建筑史。后遍游欧洲,对西方国家妥善保护古建筑的做法大为赞赏。1928年回国后,即开始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对照清朝制定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到北京故宫逐一对照,不懂就向老工匠求教,终于弄清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结构与原理。终于1944年,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在他笔下诞生了。北京解放前夕,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执教,在解放军围城部队的要求下,他凭着多年研究的经验,画出详图,精确标出北京城内古建筑的位置,以免万一发生炮击时毁坏。1951年,他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提出自己的方案。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到迫害,于1972年去世。

曹朴和《孽海花》

  曾朴(1872—1935)谴责小说作者。笔千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1904年创办小说林书店,并着手写作《孽海花》。该书以金雯青、傅彩云(影射洪钧和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当时一些官僚和文士的活动,暴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对维新派抱有幻想。

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由于其父经商连续亏本,导致林纾幼年家贫。但他学习极勤奋,十几岁时已读《诗经》、《尚书》、《史记》、《汉书》等古典名著。20岁时,开始设学教书,31岁中举人。后入京,任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处教习,教授经义、古文、伦理。1897年,林纾中年丧偶,经友人推荐,乃开始翻译外国名著。1899年,第一本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取得意外成功。此后,他不断地大量译述,共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百七十余部外国名著。这些作品,源于英、法、美、西、俄、比、挪、瑞士、日等十几个国家,作家包括莎干比亚、托尔斯泰、大仲马、小仲马、塞万提斯、伊索等数十人。除翻译外国名著外,林纾还自己创作了一些小说和诗歌,钻研文学史,并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功力。戊戌变法时,林纾倾向维新派。此后,他思想趋于保守,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发起后,他站在运动对面,横加指责,反对白话文。1924年,林纾在京病逝。

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清代戏剧活动家。名椿,字玉山,安徽潜山人。三庆班班主和主要演员,工老生。兼任北京戏曲艺人行会组织“精忠庙”会首,维护戏曲演员人格和利益,威望较高。艺术上融徽调、汉调、昆曲等多种声腔为一炉,为京剧艺术奠定了基础。晚年创办三庆科班,培养了新一代京剧演员。

田汉

  田汉(1898—1968),现代剧作家,湖南长沙人。1920年,开始话剧创作。1927年,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培养话剧人才。1930年,参加“左联”的发起工作。1934年,与聂耳合作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的代表剧作有《名优之死》、《丽人行》,解放后创作了《文成公主》和《关汉卿》等。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著名京剧艺术家,江苏泰州人。他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学艺,习正工青衣。11岁开始登台,20岁已闻名京沪。他在演出中大胆创造新戏新腔,在旧戏的表演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多次赴欧美日本演出,深受好评,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名誉博士称号。九一八以后,他排演了《抗金兵》等剧,宣传御外思想。七七事变后,他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直到抗战后才重登舞台。全国解放后,他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担任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他的艺术风磨全国,称为“梅派”,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宇宙锋》等。

《渔光曲》

  故事片,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海匪洗劫中渔村破产,徐家姐北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当时卖座最高纪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即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苏诸国展览。抗战时期屡以己作在国外义展义卖,并参加国内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所画风景、花鸟、走兽,简炼明快,富有生气,融汇中西技江而自成面貌,尤以画马驰誉中外。曾创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寓有进步意义的历史画。在北京有“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曹禺及其代表剧目

  曹禺(1910—1996),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天津人。1922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接触话剧,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1930年,由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深受外国戏剧和本国传统戏曲艺术影响。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大学毕业后,先在中学执教,后又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专攻戏剧,1935年,完成又一力作《日出》,从而奠定了在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的地位。抗日战争开始后,完成《蜕变》、《北京人》等名剧的创作,并把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改编为话剧。解放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协会主席等职,他还创作了历史名剧《胆剑篇》、《王昭君》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