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第五章 第二、三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一周内容概述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1、严峻的经济形势

  (1)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我国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条件:人民民主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苏联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成为我国的榜样。

  时间:1953年提出。

  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

  内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惟一的经济基础。

2、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单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的完成

  (1)对农业的改造:

  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利;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步骤是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采取与农业相同的步骤。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政策是赎买,步骤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

  (4)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4、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特点是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4)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理解没收官僚资本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

  以国民党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是这一时期最反动的经济成分,严重阻碍着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了80%以上的比重,控制了轻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贸易,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共同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和改革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之一。

  (2)性质:

  兼具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分析:没收官僚资本是彻底铲除蒋介石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和继续,因而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同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实际上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所以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正确理解中央人民政府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原因和政策

  (1)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增加工业产品以满足人民需要,帮助商品流通以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作用。

  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展国民经济起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在解放前与中国共产党曾经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在解放后又有能够接受政府领导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民族工商业来为恢复国民经济服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同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管理、同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某种限制。

  (2)政策: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通过这一政策来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总之,调整工商业就是在承认私营工商业存在的条件下,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逐步地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初步改变了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关于三大改造的问题

  三大改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的具体问题有:

  ①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②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互助组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③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具体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问题有:

  ①改造的必要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②改造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③改造的特点: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不是没收,而是以“赎买”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既具剥削性和妥协性,但同时又具有革命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又为政权巩固和恢复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因此,仍然需要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愿意接受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拥护社会主义。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