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一、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看法

  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汉后,在决定上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中间曾经发生争论。以石达开为代表提出入川的进军战略;卞三娘提出由襄阳、樊城直取河南,进军中原,得到洪秀全支持;杨秀清主张发挥水师优势,顺长江东下,直取金陵,据为根本。最后杨秀清的主张取得胜利。太平军长驱东下,只用了28天的时间,就进军600公里,攻下金陵,建为首都。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呢?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议。

1、认为正确的其论据主要包括

 (1)、南京为六朝古都,龙盘虎踞,易守难攻,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2)、南方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便于筹粮筹款,并使清廷在经济上受到打击。

 (3)、借助于有利地形(长江顺流而下)和水师优势,可以长驱东下,迅速占领江南,立稳脚跟,建立巩固根据地。

 (4)、南北对峙,比流动作战大大增强了号召力。

 (5)、北方是清廷的政治中心,军事力量太强,很难迅速取胜,易陷于流动作战。北伐失败就是一例。

2、认为不正确的其论据主要有

 (1)、没有借助有利形势全军北上,而是定都天京,给清廷以喘息机会,使其卷土重来。

 (2)、北上便于充分发动群众,壮大自身力量,在全国形成更大的革命号召力。

 (3)、北方是清朝统治的中心,占领北京,推翻清朝,才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终极目的。

 (4)、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占领北京便于控制全国。

 (5)、在军事上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就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导致北伐失败。

 (6)、较早定都,容易在自己队伍中滋生保守、享乐思想,必然影响到后来的军事战略,使自己的行动被“固守天京”这个压倒一切的任务所左右。

二、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起义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1)、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太平天国起义则更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

(2)、起义形式不同: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有变化,尤其以洪仁玕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出一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6)、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三、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高层领导的腐败

  进入天京后,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逐渐脱离群众。他们模仿封建统治阶级的排场和作风,在天京大兴土木,建筑王宫,过着养尊处优、豪华奢侈的生活。清朝官方的情报说,天王洪秀全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进见,其他官员都排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天王同其他诸王的关系再也不是兄弟关系,而是君臣关系,每个王都有千人以上的僚属和侍从人员。封建等级制度甚至搞到极端繁琐的地步。官员们出行都坐轿,天王轿夫64人,东王轿夫48人,下至两司马还有轿夫4人。高级官员坐轿时,小官和兵士都要回避或跪在道旁。

  附:1853年5月,天王府正式动工,据报道:“他们毁掉(清朝)皇帝行宫及寺庙、道观,搬取其砖瓦、石头和木料。为了扩大地基,从两江总督府至西华门一带,所毁坏的官厅民居不可胜计。每天驱使男女苦工上万人,并力兴筑,半年而成,极为壮丽华美。逼迫金陵一带的文弱之人,挑土搬砖,稍不顺监工之心,鞭子棍棒立马上身,使‘三寸金莲'的妇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受尽凌辱,真是亘古未闻,天地惨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