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全国文综)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 ()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农副产品全部上缴国库 D.农副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
解析:B项是《资政新篇》的内容;C、D两项中的“全部”均不准确。
答案:A 例2、(全国文综)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 ()
A.禁止地主收租 B.承认耕者有其田
C.没收地主土地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军事斗争非常紧张,只是在占领区小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一些反封建的土地政策,A、B、c三项都是其中内容,不包括D项。当时的环境也决定D项是不可能实行的,尤其是“全部”二字有重要提示作用。
答案:D 例3、(江苏)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志是 ()
A.攻占南京 B.东征和西征取得胜利
C.李秀成率军攻至上海近郊 D.取得三河镇大捷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记住了东征和西征的胜利是太平天国全盛的标志即可。
答案:B
例4、(河南大综合)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解析:A项不符合《天朝田亩制度》,C、D两项不符合《资政新篇》。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
例5、(上海)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日:‘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牙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
解析:从四个选项中可知,题目中的北王、东王是太平天国所封诸王,题目所述的事件是天京事变中的一个细节。理解题意至此,所造成的结果便非常明朗了。
答案:A
例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准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全国高考试题)
解析:
本题摘引了太平天国领导人杨秀清和洪仁玕关于对待西方列强的两段言论,要求考生概括二人对外态度和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读懂材料,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句,联系杨秀清、洪仁玕的个人经历,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回答。回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尔”、“天朝”等字眼,抓住“协助我天兵”等信息。回答第二问时根据对外邦人技艺的赞许,许其通商不得擅入内地、不得毁谤国法等信息进行归纳。回答第三问时要根据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比较二人的相同点、不同点。
答案:
(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