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王明

  王明( 1904—1974年)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人。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在“五卅”运动中加入国民党。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回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又随米夫去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任教。在这期间,他在米夫支持下,搞宗派斗争,打击异己,逐渐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其思想“左”倾,教条主义严重。1929年10月回国后,任《红旗》编辑,发表“左”倾思想的文章。1930年底借批立三路线,提出一个比立三路线更“左” 的政治纲领。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选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补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得了中央领导权。1931年6月,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米夫以国际名义指定由王明为代理书记。党内开始了第三次“左”倾错误的统治。同年9月,党中央机关遭到破坏,王明随米夫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去苏联前指定中央由博古负责。博古执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很大的危害。抗日战争开始后,王明又回到国内,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他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战初期在武汉任长江局书记时给党带来很大损失。1942年党整风时,王明态度恶劣,拒绝参加整风。“七大”时为了团结他,仍选他为中央委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去苏联定居,以后化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撰文歪曲我党历史,攻击毛泽东思想。1974年3月病逝于莫斯科。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附近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逐渐消耗红军,缩小根据地,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消灭红军。这时,博古、李德等全面否定了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错误地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反“围剿”开始时,国民党军占领黎川。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先是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收复黎川,御敌于根据地之外,令红军北上迎敌,进攻黎川以北硝石、资溪桥等白区敌之坚固阵地,结果屡战不胜,丧失了主动权。1934年4月,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国民党军队向根据地中心进攻,博古、李德等人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六路分兵,全线抵御,以堡垒对堡垒,“短促出击”,大打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东堵西截,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在反“围剿” 中,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和湖南中部去,以打破敌人“围剿” 的正确建议,但博古等人拒不接受。这样,红军经过一年苦战,终于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最后,博古、李德等又实行逃跑主义,于1934年10月,仓促决定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何应钦

  何应钦( 1890 — 1987 ),原籍江西,生于贵州义兴。他于 1909 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并加入同盟会。 1916 年,他回国任黔军第四团团长兼贵州讲武堂校长,曾参加护法战争。 1924 年,他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并出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在两次东征中,他递升旅长、师长、军长。北伐战争开始,何应钦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战。 1929 年,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海陆空军司令部参谋长。 1949 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他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国民党统治集团去台湾以后,他曾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1987 年 10 月,何应钦病故于台北。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20 世纪 30 年代的进步团体。 1932 年夏秋之间,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发起筹备, 12 月 30 日在上海成立。总会设于上海,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邹韬奋、胡愈之组成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下设宣传委员会、法律顾问委员会、营救政治犯委员会。 1933 年 1 月,该会先后在上海、北平设立分会,各有会员四十余人,多为文教、科学、新闻、法律界知名人士。该会以后反对国民党迫害,营救爱国政治犯,争取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为宗旨,曾公开揭露、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多方设法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非法监禁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与上海近三十个进步团体组成国民御侮自救会,反对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者的妥协投降。 1933 年 6 月 18 日,杨杏佛被特务暗杀,该会被迫停止活动。

潘梓年

  潘梓年( 1893 — 1972 ), 江苏省 宜兴县人。他在五四时期参加革命活动,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中共领导的上海文委、上海互济总会工作,主编过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进步刊物《北新》和《洪荒》等。 1938 年,他担任《新华日报》社社长,在周恩来、董必武直接领导下工作近十年,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惨遭迫害致死。

吉鸿昌

  吉鸿昌( 1895 — 1934 ),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1913 年从军。曾任旅长、师长、军长,宁夏省政府主席。 1931 年,因反对国民党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强令出国。 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 年联合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攻击日军。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到北平、天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1934 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任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 11 月 9 日在天津被捕, 24 日在北平英勇就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