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周知识概述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
1、历史背景
(1)1936年,日本制订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
(2)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起。
(3)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困境,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2、概况:1937年7月7月、卢沟桥。
3、意义: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历史背景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南进逼,由东北到华北,然后南下华中,企图一举打跨中国军队的主力,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
(2)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中国政治形势的重大转变,国共两党开始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
2、实现过程
(1)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2)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3)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4)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5)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1)历史背景: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妄图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2)时间:1937年8—11月。
(3)结果:激战三个月后上海失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2、太原会战
(1)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乔沟
(2)忻口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在忻口阻击日军,战斗十分艰苦。
3、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2)惨绝人寰:南京30多万人被害。
4、徐州会战
(1)时间:1938年春。
(2)中方指挥官:李宗仁。
(3)台儿庄大捷: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5、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1)内容:不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2)恶果: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相继失利,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
(1)时间、地点:1937年秋,陕北洛川。
(2)主要内容: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背景: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2)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华北):
①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
②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五)、毛泽东《论诗久战》的发表
1、背景:国民党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
2、目的: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3、主要内容
(1)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2)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时间、标志: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
(2)原因:
①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威胁后方。
②正面战场连续失败,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内容: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主要表现:近卫三原则的提出。
3、汪精卫投敌叛国和伪政权的建立
(1)经过:1938年12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2)伪政权的性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3)金融方面:
①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②开设银行,发行伪币,强制沦陷区人民兑换使用;
③不断增加苛捐税税。
(三)、推行奴化教育
1、目的: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主要内容:
(1)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
(2)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等谬论为基本内容;
(3)日语被定为必修课;
(4)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1、日伪的残暴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2、沦陷区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工人罢工;江南十多万农民举行暴动。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七七事变爆发的必然性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是近代日本对外侵略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来说,日本是军事封建性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再加上国内资源、市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具有疯狂侵略性。从历史角度来考察,日本是一个靠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获得发展的国家,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到“一战”期间出兵山东,日本从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对象变成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列强之一。从外部条件来说,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对日本20世纪30年代已经发动的侵华战争采取绥靖政策,这使日本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选择在卢构桥发难,主要是出于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完成对北平的包围要控制平汉铁路,都非占此地不可。
(二)、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统一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3、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中是“党内合作”方式。
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革命统一战线的军队和政权则是由国民党掌握。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抗战的全面胜利。
7、任务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
8、从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等国与日本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国共合作。
(三)、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1、依靠的力量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依靠英美等国的“外援”,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须的民主自由权利。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总之,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2、抗战的结果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挫伤和打击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影响到国民党前线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导致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
3、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工农群众处于阶级对立状态,因此不愿让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以防威胁其日后的统治。全面抗战路线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四)、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1、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2、从总体上说除个别战役外,中国打的是败仗。
3、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毛泽东指出: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第一等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依然是一个弱国”。
4、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 路线的结果。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五)、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原因及后果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日本被迫改变了侵华方针,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声称战争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12月,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
以上表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灭亡中国,在策略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巨性。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在1938年12月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春,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虽然继续抗日,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使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逆转。国民党政策的重点逐渐从对外转向对内,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六)、日本在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手段和方式
日本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是由其侵略战争的目的所决定的。日本是个小国,国内资源不足,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此外,这也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其在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困难,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了“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地。
其手段和方式主要有:第一,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在华北,对工矿企业采用“军队管理”,在华中则采用“委托经营”,后又改为“中日合办”方式。第二,加紧对沦陷区土地、农产品的掠夺。对粮食实行“统制”政策。第三,肆意掠夺劳动力。到处抓丁拉夫,使其成为解决日本国内劳力不足和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第四,控制金融,攫取中国的资财。加紧搜刮人民,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大量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总之,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其后果是大量的工矿资源、资金被掠夺榨取,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