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

 

一 、一周知识概述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1)背景:在日本诱降政策影响下,蒋介石集团反共投降倾向增长。

  (2)时间:1939年初。

  (3)内容: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4)评价:标志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2、掀起反共浪潮,中共坚决回击

  (1)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浪潮。

  (2)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一方面继续争取维护国共合作,一方面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二)、皖南事变

1、背景: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

2、时间、地点:1941年初,安徽茂林。

3、经过:

  (1)新四军9000人遭国民党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大部牺牲。

  (2)军长叶挺被捕,项英遇害。

  (3)接着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下令取消其番号。

4、中共坚决回击

  (1)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战。

  (2)中共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1940年,张自忠殉国,宜昌失守。

2、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1)背景、时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恢复同东南亚各国日本占领军的联系,于1944年发动。

  (2)经过:历时8个月,是抗战后斯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

  (1)概况:丧师(五六十万)失地(豫湘桂闽粤五省大部和贵州省一部)。

  (2)原因: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4、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成果: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黑暗的独裁统治(政治)

  (1)背景:坚持一党专政,蒋介石借口抗战需要独断专行,以命令形式处理党政军一切事务。

  (2)内容:①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进步人士;②强化保甲制度,控制人民。

  (3)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

2、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经济)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

1、目的: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2、时间、地点、指挥者: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怀。

3、意义:

  (1)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背景:1941年起,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消灭根据地。

2、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1)方针: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2)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背景: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共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

2、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

  作用: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4、开展大生产运动

  作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中共开展整风运动

  (1)时间、性质:1942年,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

  (2)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3)作用: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中共七天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5年春,延安。

2、主要内容

  (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提出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路线)。

  (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国际国内背景

  (1)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2、标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3、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1)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分析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影响

  将介石集团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其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这一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外因方面看,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的抗战决心发生动摇,反共的倾向日益增长,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变,国民党又不能放弃抗日政策,加上美英等国由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希望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继续保持。从内因方面看,国民党代表了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但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抵御了大量的侵华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使国民党不能放弃统一战线。

  两面政策的表现:主要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和随后接连掀起的反共高潮。

  两面政策所造成的影响:

  (1)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多次反共高潮,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力量发动进攻,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国民党军队丧失了抗战初期的锐气,兵无斗志,将无战心,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

  (3)国民党的政治统治更加黑暗,经济掠夺更加残酷,埋下了国民党尽失民心,最终被人民唾弃的伏笔。

  (4)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而日益倾向共产党,国际社会对蒋介石集团的政策也表示不满,国民党政府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

  (5)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和封锁,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面临着更加艰苦的形势。

(二)、分析中共正确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的不同

1、策略方针

  (1)1936年,针对西安事变,中共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2)1941年,对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共提出了坚决回击的方针。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

  (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

  (3)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逼蒋抗日。

  (4)事变发生以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这有利于日本侵略。

3、皖南事变坚决回击的原因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未变,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彻底破裂。

  (2)国际上,法西斯的侵略严重威胁着英美的利益,无论英美或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不愿削弱中国战场的抗战力量,因此都向蒋介石施加压力。

  (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击,既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中共正确处理上述事件说明了

  (1)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

  (3)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能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突发事件。

(三)、完整掌握与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注意分析综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形成结论,突破难点。

  (1)军事上:开展反“扫荡”斗争,使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2)政治上: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既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又保存了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还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4)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军民生活,密切了干群联系,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难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它加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政治路线方面彻底清除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定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在思想路线方面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共识;在组织路线方面找到了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风使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国共两党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实行人民战争路线,领导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4)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

  (5)日本自身的条件受到限制,也难以支持长期的战争。

2、伟大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3)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军队得到巨大发展,为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取得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还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