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九一八事变) |
|
一、一周知识概述
1 、通过第二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国民政府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秋收起义
2 、通过第三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抗日义勇军;东北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九一八事变
二、重点知识归纳
1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2)“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1)原因:①侵华是日本既定的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也是农业和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中国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日本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国际上欧美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④国内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攻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结果:①由于蒋介石不准东北军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②国联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③ 1932 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3)影响:①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②九一八事变开始打破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和日本的矛盾。
三、难点知识解析
1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特点
(1)南昌起义发生在大革命刚刚失败的转折关头,具有转折时期的历史特点。南昌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一部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起义仍然使用国民党的旗帜,士兵原先大都属于国民革命军。
(2)秋收起义放弃了国民革命军的名称,组成工农革命军,以工农群众作为起义主力军。后来进行三湾改编,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这次起义首先转向农村进军,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代表了中国革命新的希望。
(3)广州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企图在城市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它在革命转变时刻,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4)三次起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予头直接指向国民党反动派,以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政权,积极寻找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三次起义都以攻打中心城市为首要目标,结果都失败了,最后都转入农村发展。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指导思想照搬苏联革命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2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积极宣传。
(2)特点:范围广,波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东北是抗日民主运动最早兴起的地区;华北抗日民主运动从 1933 年到 1935 年逐步达到高潮,其他地区也积极响应。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东北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发表宣言,组织东北抗日武装;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冲破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束缚和阻挠,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许多民主派和群众团体也参与进来。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3)影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