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一大”代表的年龄和社会职业
上海:李达,29岁;李汉俊,31岁。二人同为商务印书馆编译。
北京:张国焘,24岁;刘仁静,19岁。二人同为北京大学学生,并分别兼任北京西城区文化补习学校的数理教师和英语教师。
长沙:毛泽东,28岁;何叔衡,45岁。毛为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相当于校长),何为该校教师。
武汉:董必武,35岁;陈谭秋,25岁。董是武汉中学校长,陈是该校英文教师。
济南:王烬美,23岁;邓恩铭,20岁。王是济南第一师范学生,邓是济南一中学生。
广州:陈公博,31岁;包惠僧(由陈独秀指派参加“一大”),27岁。陈是广东法政专科学校教授。包当时无固定职业,由陈独秀向《新青年》杂志发行人苏新惠介绍到报馆工作。
日本:周佛海,24岁,他是日本第七高等学校(相当于中国大学的预科)中国留学生。日本小组只派出周一人出席。
另外,中共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都因故未出席一大。陈独秀当时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广东政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因请假未获批准而不能动身,同时他正忙于筹集广东大学预科班经费,也抽不出身。他于是派包惠僧出席党的“一大”。陈对“一大”非常重视,他向大会写了《致出席代表会议信》。李大钊当时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经济学教授、北京八所高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公务繁忙,难以脱身,而且李当时已是社会名流,他的行动会引起社会注意,受到北洋军阀威胁,所以他派了张国焘参加会议。
二、孙中山的三个遗嘱
孙中山为了拯救中国、振兴中华,耗尽了毕生精力。在弥留之际,他立下了三个遗嘱。
一是“国事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记。其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二是“家事遗嘱”,这是给宋庆龄的:“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吾志。此嘱!”
第三个遗嘱是《致苏联遗书》,孙中山用英文口授,由鲍罗廷等人笔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三、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975),学名志清,原名瑞元,又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到日本振武军校学习,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在陈其美部下任沪军第五团团长。辛亥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交易所当过经纪人,同陈果夫、张静江、戴季陶、黄金荣等有来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攻打江南制造局,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奉孙中山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后到福建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介石到永丰舰随侍孙中山,1923年8月,被孙中山派遣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及党务。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蒋介石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等职,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讨伐刘震寰、杨希闵的战斗,征讨陈炯明的东征。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蒋介石攫取革命领导权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