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激素分泌以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继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入体内与受体结合后,会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及正常的生殖机能。
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其危害有:
(1)男性出生率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二百分之零点二,美国下降百分之零点一。
(2)男性精子数量锐减,男性不育症增加。
(3)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的严重的雌性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察点,其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百分之六十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雄性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
近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体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它的产生始于 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0年来,随着工业大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威胁。
环境激素究竟来自哪些化学物质呢?据日本环境厅的一项调查报告说,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的三丁锡、三本锡以及滴滴涕、水银、贡、镉、酞酸酯,源于塑料添加剂和洗涤剂的壬酚,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二恶英、苯己烯、石棉等 70多种有害物质被认为是环境激素。因此,有识之士呼吁: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